来仔旦,高甲戏知名艺人林秀来简介

小编

林秀来是高甲戏界著名的女旦演员,被誉为“来仔旦”。她的生平经历和艺术成就在高甲戏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下是对林秀来的详细介绍。

家庭背景

林秀来,原名林好,1921年出生于福建晋江。由于家境贫困,她被卖到蚶江村林家为养女。

她的养父因吸食导致家道中落,10岁时她不得不投靠在容卿乡的舅母家,以卖油条为生。

学艺经历

15岁时,林秀来进入高甲戏“金秀春”班,拜钱子尉为师,专攻青衣,后学花旦。

她在4年内学成,并进入“福庆兴”班,很快崭露头角,成为戏班的名角,被观众称为“来仔旦”。

演艺风格

林秀来以其清越圆润的歌喉和勤奋学艺著称。她首次登台即吸引了满座的观众,显示出其非凡的表演才华。

她善于吸取其他剧种的精华,充实自己的艺术创作,尤其在眼神运用上更具功力。

代表作品

林秀来在《白蛇传》中饰演小青,以及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演祝英台,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她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古代妇女形象,如王宝钏、秦香莲、孟姜女、貂蝉等,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

逝世情况

1952年,林秀来在即将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时不幸去世,享年31岁。

艺术遗产

林秀来的艺术成就和表演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闽南梅兰芳”。

她的表演艺术和独特的唱腔在闽南地区被广泛传颂,成为高甲戏旦角行当中的重要代表。

林秀来是高甲戏界的杰出代表,她的早年生活虽然艰难,但通过不懈努力和卓越才华,成为戏班名角,创造了许多经典角色。她的艺术成就和表演风格对高甲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闽南梅兰芳”,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福建省泉州市和厦门市的传统戏剧,也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下是关于高甲戏起源与发展的相关信息:

起源

起源时间: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

起源地点:高甲戏的发祥地为福建泉州,最初源于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发展

发展过程:高甲戏在清代中叶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重要事件:20世纪20至40年代,高甲戏发展迅速,戏班数量增多,演出范围扩大到东南亚各国。1950年,泉州市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标志着高甲戏从草台艺术转入剧场艺术。

特征

来仔旦,高甲戏知名艺人林秀来简介

音乐唱腔: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

表演风格: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

角色行当: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行当,其中丑角表演最具特色。

代表剧目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别》及连台本戏《三国》、《岳传》等。

高甲戏的表演形式与特点如下:

角色行当:高甲戏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其中丑角最为突出,常以滑稽、幽默的表演赢得观众的喜爱。

音乐唱腔: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表演风格:高甲戏的表演风格融合了武术、舞蹈与戏剧表演,表现出既古朴典雅又富有力度和动感的特点。演员在表演中注重内外兼修,既要求形体动作的准确美观,也注重情感的真挚传达。

武打程式:高甲戏的武打程式丰富,早期采用闽南的“南拳”、“斗狮”的套数,后来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不断加以丰富。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丑角表演:丑角表演是高甲戏的一大特色,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造设计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的拟示或以对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高甲戏作为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地方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现代社会,高甲戏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挑战,但通过多种努力,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高甲戏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高甲戏的传承主要依靠老一辈艺术家的教导和年轻一代的努力学习。通过“以团带班”的方式,培养新演员,传承技艺,确保高甲戏的表演艺术得以延续。

保护措施: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高甲戏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媒体和社交平台也可以积极宣传和推广高甲戏,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甲戏的现代发展

创新剧目:高甲戏在保持传统的也积极编演现代戏,以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

教育推广:通过“高甲戏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学生对高甲戏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高甲戏的艺术特征与传播策略

艺术特征: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其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播策略:通过学术交流、媒体宣传、教育推广等多种方式,高甲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