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2025年春节年俗有什么 不同地区的风俗

小编

贵州2025年春节年俗丰富多彩,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以下将详细介绍贵州不同地区的春节年俗活动及其文化意义。

非遗文化活动的重点

舞龙闹春:在雷山县,舞龙闹春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从正月初九开始,每天夜晚,各村寨的龙灯齐出,大街小巷“彩龙”飞舞,锣鼓喧天,烟花遍地,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鼓楼抢鸡:在从江县干团侗寨,每年正月初二举办鼓楼抢鸡活动,未婚姑娘用鸡挑逗男青年,谁抢到鸡,谁就抢到吉祥如意。

花树节:在安顺关岭一带,苗族同胞在春节期间齐聚花树下,唱歌跳舞传情达意,花树节一般要连续举办三年,是苗族青年男女们互诉爱意的好时机。

传统饮食习俗

年夜饭:贵州人的年夜饭桌上常常会有凉拌折耳根,寓意来年“根根顺遂,步步高升”。

庖汤肉:在仡佬族中,杀年猪后的庖汤肉是春节期间的重要美食,象征着丰收和团圆。

酸汤:在苗族村寨,酸汤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酸辣开胃,象征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黔东南州

侗族大歌:春节期间,黔东南州的侗寨里会举办侗族大歌庆祝新年,这是侗族多声部、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祭桥节:祭桥节是黔东南境内较为隆重的节日,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会穿上盛装,备好祭品前往敬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安顺市

抬亭子:在屯堡地区,春节期间会举办抬亭子活动,通过舞龙舞狮、张灯结彩等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一活动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贵州2025年春节年俗有什么 不同地区的风俗

花树节:苗族同胞在春节期间齐聚花树下,唱歌跳舞传情达意,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与浪漫。

黔南州

跳洞:在龙里县湾滩河镇果里村,苗族同胞在正月初五会到山洞里载歌载舞吹芦笙,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抬官人:侗家一项新春传统活动,流行于黔东南州地区,通过抬着“金童玉女”周游全寨,祈求小孩长大后有所作为。

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的传承:贵州的春节年俗活动不仅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苗族蜡染、刺绣、银饰制作等,还通过现代形式进行传承和推广,吸引了更多游客参与。

民族文化的融合:贵州的春节年俗活动融合了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现代变化

文旅融合:贵州各地的春节活动通过与旅游业的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明实践:贵州在春节期间还开展了多种文明实践和惠民活动,如春联送福、法治宣传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贵州2025年春节年俗丰富多彩,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无论是舞龙闹春、鼓楼抢鸡,还是花树节、抬亭子,这些活动不仅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现代形式进行传承和推广,吸引了更多游客参与。贵州的春节年俗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贵州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以下是一些特别的民俗活动:

1. 苗族长桌宴:

在黔东南州,苗族长桌宴是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桌上摆满了苗族特色美食,如酸汤鱼、腊肉和腌鱼等。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本地人会与游客共举酒杯,唱起古老的迎客调,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2. “村超”和“村BA”:

榕江县和台江县分别举办了“村超”预选赛和“村BA”篮球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展现了贵州乡村的活力和热情。

3. 苗族祭鼓活动:

在惠水县涟江街道九龙村,每年春节大年初一都会举行祭鼓活动。苗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敲打巨大的牛皮木鼓,仪式神秘而庄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4. 龙里县湾滩河镇跳洞活动:

每年正月初五,龙里县湾滩河镇的苗族同胞会在山洞里举行“跳洞”祭祀与新年祈福活动。他们吹芦笙、载歌载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5. 踩山节:

毕节市县岩孔街道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办踩山节,上千名苗族同胞汇聚一堂,敲苗鼓、跳苗舞、唱苗歌,传承苗族民间文化。

6. 黎平舞龙活动:

黎平县延续600余年的“玩龙”习俗在春节期间热闹上演。两条巨龙穿梭于街巷,与市民互动祈福,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7. 石阡说春大赛:

铜仁市石阡县举办了人类非遗项目“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大赛,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当地民众与游客共同参与,沉浸在浓郁的年味中。

8. 凯里苗侗风情园芦笙节:

凯里苗侗风情园在春节期间举办了“村T”芦笙节,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芦笙悠扬的旋律中跳舞,夜晚则变身为T台秀,展示非遗服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不同地区的春节年俗各具特色,以下是一些显著差异:

贵阳

杀年猪:贵阳地区有杀年猪的习俗,新鲜的年猪会被做成杀猪饭、庖锅汤等美食,还会制成腊肉、盐菜扣肉等。

打糍粑:在春节前,贵阳地区会进行打糍粑的活动,糯米蒸熟后放入石臼中捣打,制成软糯的糍粑,寓意团团圆圆。

黔东南州

姑妈回娘家:黔东南州的增冲村有大年初四姑妈回娘家的习俗,外嫁的女儿会带着礼物回娘家,整个村子都会被热闹的氛围所笼罩。

花树节:安顺关岭一带的苗族同胞会在春节期间举行花树节,包括栽花树、绕花树和倒花树三个阶段,青年男女通过唱歌跳舞传情达意。

鼓楼抢鸡:从江县干团侗寨每年正月初二会举办“鼓楼抢鸡”活动,待嫁姑娘用鸡挑逗对她有意的男青年们来抢,场面热闹非凡。

黔南州

跳洞:每年正月初五,龙里县湾滩河镇果里村的苗族同胞会举行“跳洞”祭祀与新年祈福活动,人们在山洞里载歌载舞,吹芦笙,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赛龙舟:在一些苗族地区,春节期间会举行赛龙舟活动,寓意驱邪避灾、预祝来年丰收。

安顺市

抬亭子:安顺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等屯堡村寨会在正月十六、十七、十八分别举行“抬亭子”(又名“抬汪公”)活动,表达屯堡人崇仁向善、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

地戏: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代表,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春节期间会在屯堡村寨演出,吸引众多游客观看。

黔西南州

芦笙会:黔西南州的苗族同胞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盛大的芦笙会,人们身着盛装,手持芦笙,围成一圈,边吹边跳,场面十分壮观。

祭桥节:黔东南州的苗族会在二月初二举行祭桥节,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备好祭品前往敬桥,祈求家庭平安、子孙满堂。

贵州春节年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深厚而丰富,既有汉族传统节日的共性,又融入了多民族文化的独特元素。

历史渊源

春节的命名:贵州人朱启钤在1914年首次提出将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这一提议最终获得批准,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贵州的春节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古代,贵州各民族就有庆祝新年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逐渐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贵州春节文化。

文化背景

多民族文化融合: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等18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和习俗各具特色,如苗族的苗年节、侗族的侗年节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非遗文化的传承:贵州春节期间的许多习俗和活动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苗族祭鼓、鼓楼抢鸡、花树节、龙灯踩街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贵州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

美食与民俗:贵州春节的庆祝活动中,美食和民俗表演占据了重要地位。长桌宴、酸汤鱼、腊肉、腌鱼等特色美食,以及吹芦笙、跳芦笙舞等民俗表演,都是贵州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