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的花开得正盛,偶然听见几位老先生闲聊"好名字能招财"的说法,不觉驻足细听。他们抚着茶杯说起有些字眼念着就像珠落玉盘,听着舒服自然就让人想亲近。这倒让我想起巷口那家总排长队的茶铺,明明同样的茶叶,挂着"清露轩"木匾的那家总比对面"老王茶庄"顾客多三成。
声韵如流水
中国字讲究声调平仄,"云"字带着上扬的尾音像羽毛轻扫,比短促的"石"字多三分灵动。老账房先生们最清楚,那些带"玲、琅、韵"的字眼贴在店铺门头,过路人不知不觉就会多瞥两眼。就像茶馆里最讨喜的姑娘,未必生得最美,但那一把清凌凌的嗓子,总让人忍不住要再加一壶茶。
笔画藏富贵
旧时当铺掌柜收抵押品,先看品相再看名字。同样一件玉器,刻着"瑞"字的比刻着"福"字的能多当两成价钱——左边斜挑的玉字旁像展翅的鹤,右边"耑"部三横一竖,可不正似层叠的元宝?裁缝铺的老板娘也懂这个理,给孩子衣服绣字总要选笔画舒展的,说这样的孩子长大"吃相好看"。
意境会说话
江南有家酒坊改名那天,老掌柜把"醉仙楼"的招牌换成"听雪庐",当月生意就淡了三成。后来才琢磨明白,前者让人想到李白举杯的洒脱,后者倒像文人独坐的孤清。这就好比请客吃饭,说"请您品鉴"总比"来吃点喝点"来得雅致,虽然桌上摆的可能是同样的红烧肉。
谐音有讲究
广东茶餐厅最爱用"發记""隆兴",不光因着好意头,更因"發"字念出来像沸腾的粥锅,"隆"字带着鼻腔共鸣,听着就暖和踏实。有家烧腊铺子原先叫"明记",生意平平,后来改成"鸣记",剁烧鸭的砧板声都仿佛带着韵律,老街坊们说这声音听着就饿。
留白生余味
古董行当里最值钱的瓷器,往往在空白处画着半枝梅花。那些名字里带"半""浅""微"的店铺,反而更引人驻足。"浅香斋"的糕点匣子总要系半天丝带,客人就爱看这慢工细活;"半亩园"的包厢永远订不到,其实后院大得能——留三分想象,比十足炫耀更吊胃口。
暮色渐浓时路过银楼,听见伙计正给新来的学徒讲:"记住啊,给客人刻'如意'二字要带连笔,那甩出去的一勾像不像秤杆翘起?"突然就懂了为何老辈人总说,好字如好茶,入喉回甘才有后劲。这世间的买卖,原不过是把人对美好的那点念想,悄悄包进方寸间的横竖撇捺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