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该成语用来形容骚扰得非常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以下是对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典故来源。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描述了唐朝中期社会动荡、苛捐杂税繁多的情况。文中提到,永州有一种剧毒的蛇,捕到后晾干做成药可以治病,因此皇宫每年征集捕蛇者,允许其代替赋税。柳宗元遇到了一个捕蛇者,其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但他仍然继续捕蛇,因为种田的税赋更重,生活更加艰难。
历史背景
唐朝中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统治者贪婪无度,挥霍享乐,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柳宗元通过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苛政对百姓的残酷压迫。
形容骚扰得厉害
“鸡犬不宁”直接的意思是指连鸡和狗都得不到安宁,形容骚扰得非常厉害。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用来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困苦。
用法
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通常用来形容环境或社会的混乱状态。
捕蛇者的故事
柳宗元在永州遇到了一位捕蛇者,其家族世代以捕蛇为生,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但他仍然继续捕蛇,因为种田的税赋更重,生活更加艰难。捕蛇者向柳宗元描述了官吏收税时的凶残情景,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社会现实的反映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苛政,也揭示了百姓在重税和官吏压迫下的悲惨生活。柳宗元通过这个故事,呼吁统治者减轻百姓的负担,改善社会状况。
形容声音嘈杂或骚扰得厉害
在现代汉语中,“鸡犬不宁”不仅可以用来形容社会动荡,还可以用来形容环境嘈杂或骚扰得厉害,如“外面鞭炮齐鸣,吓得小猫咪和狗狗都变得鸡犬不宁”。
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鸡犬不宁”的故事,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和平与正义的重要性,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性。
“鸡犬不宁”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用来形容社会动荡、苛政压迫下百姓生活的困苦和不安宁。它不仅是历史故事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人们能够更加珍视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呼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鸡犬不宁”的典故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该成语形容骚扰得非常厉害,连鸡和狗都不得安宁,通常用来描绘社会动荡或官府压迫下民不聊生的情景。
鸡犬不宁的近义词有:
1. 鸡飞狗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乱糟糟的样子。
2. 鸡飞狗走: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3. 六畜不安: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连家畜都不得安宁。
“鸡犬不宁”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骚扰得非常厉害,连鸡和狗都不得安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正确使用它:
描述社会动荡或战乱:例如,“这个地区战乱频发,鸡犬不宁。”
形容家庭或社区的纷争:比如,“他的家庭骚乱不断,简直是鸡犬不宁。”
表达个人感受:如,“每天晚上施工的声音让我无法入睡,家里都鸡犬不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