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那颗老槐树又开花了,细碎的白瓣儿混着香火味儿飘进窗户时,总有人捏着黄纸念念有词。关于五路财神口诀究竟灵不灵验这事儿,巷子口晒太阳的老掌柜眯着眼说:"念咒就像种庄稼,光撒种子不浇水可不行..."
心诚则灵
那些泛黄的线装书上总写着"咒语须持诵万遍",其实真正的门道不在舌头尖上打几个转。隔壁阿婆供了三十年财神像,每月初五雷打不动摆三碟桂花糕,有回炸春卷的油锅起了火,火星子偏偏绕过她家晾的腊肉。街坊都说这是财神爷护着,倒不如说那份几十年如一日的恭敬,早把日子过成了招财的格局。
口诀是药引
药铺子伙计最清楚,再好的方子缺了药引也白搭。有人把"东南西北中,财源似水涌"刻在桃木牌上贴身带着,赶集时偏要往卖霉豆腐的摊前凑——这就像拿着药引子往臭水沟里扔。真正管用的是念咒时心里那本账:油盐价涨了就在西门菜市多转两圈,听说码头卸新货就起早挑担去,口诀不过是提醒自己别漏了来钱的路子。
日子要接茬
见过磨刀匠的老铜钱没?穿钱的麻绳早黑得发亮。李记布庄的伙计早晨开门先念三遍招财咒,可人家掸灰尘都比别家多转半圈手腕,三十年的招牌擦得能照见人影。口诀就像打更的梆子响,要紧的是后续那串脚步声:该添新布料时不等客人问,阴雨天提前摆出蓑衣卖。
忌讳藏在细节
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有意思:念财神咒时不能踩门槛,说是会断了财路。现在年轻人笑这是迷信,可仔细琢磨——谁谈生意时跷着腿抖脚尖能成事?那些讲究本质是教人守着"财不入污门"的理,就像茶庄老板从不当着顾客面剔牙,米铺称秤时总要撮掉砝码上的灰。
黄昏的香炉青烟打着旋儿升起来时,卖灯笼的王老头正在数今天收的铜板。他从不背什么口诀,倒是总记得给挑担的脚夫留盏便宜的纸灯笼。"财神爷其实不爱听唠叨,"他捏着半块芝麻糖逗弄孙子,"就看你会不会给财路松土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