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财运最旺的职业是什么 带你解锁财富机遇

小编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飘着邓丽君的甜蜜歌声,百货商店柜台里的上海牌手表要凭票购买。就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有些敏锐的人已经嗅到了时代转折中的财富气息。

个体户: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983年最令人眼红的,要数挂着"个体经营"红灯笼的街边档口。广州高第街的服装摊主老王,每天天不亮就去沙河批发市场抢最新款的的确良衬衫,他柜台里挂着的那件米黄色夹克,标价28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月工资,照样被抢购一空。工商局门口天天排着长队,都是来领那张印着金色徽章的营业执照的。

1983年财运最旺的职业是什么 带你解锁财富机遇

在北京秀水街,留着大波浪头的李姐靠着倒腾深圳来的电子表,愣是把木板搭的摊档换成了贴满马赛克瓷砖的门面。她裤腰上别着的BB机一响,就知道是海关的王科长来通风报信——又有批计算器到港了。那时候的个体户就像现在的网红博主,虽然总被街坊邻居说"不务正业",但揣着鼓鼓的腰包从友谊商店出来时,售货员的眼神都不一样。

货车司机:流动的印钞机

轮胎上沾着泥的解放牌卡车司机才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老张开着重卡跑广州到乌鲁木齐的专线,驾驶室里总塞着三五条万宝路。在甘肃境内的检查站,他甩出两包烟就能免去超载罚款;到郑州卸货时,货主会偷偷多塞两沓用报纸包着的"辛苦费"。那年头司机们都爱在方向盘上挂毛主席像,不是图平安,是为了遮住下面夹着的全国粮票——这些硬通货在各地黑市都能换钱。

跑长途的司机师傅回家时,孩子围着帆布包抢糖果的场面像过年。温州皮鞋、青岛啤酒、云南,这些紧俏货在他们眼里都是会跑的。有经验的老师傅教会徒弟第一课从来不是换挡,是怎么在江西用瓷器换湖南的钨矿砂。

涉外导游:外汇券收割机

北京饭店门口扎堆的"民间外交家"才是真正的隐形富豪。小陈拿着旅行社的,带日本游客逛十三陵时总"顺路"去友谊商店。老太太们抢购的景泰蓝花瓶,他转身就能以三倍价格卖给深圳来的港商。最妙的是每天结账时,日本人给的外汇券能去华侨商店换进口电视,德国人送的双立人刀具在黑市上堪比黄金。

这些导游小伙的标配是雷朋墨镜配喇叭裤,别在腰间的索尼随身听永远放着《阿里巴巴》。他们掌握着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的进货渠道:广交会的瑕疵品、外交人员的免税指标、香港水客的包,全都能变成东直门夜市里疯抢的"港货"。

电影放映员:夜色中的财神

真正闷声发大财的要数县文化站的老刘。每逢公社放露天电影,他的自行车后座永远绑着个鼓囊囊的帆布袋。除开按规定放映的《地道战》,更多时候是在给青年们放香港武打片的"加班场"。五分钱一张的门票用橡皮筋捆好,月底结算时比工资多出二十倍。有门路的还会偷偷拷贝《少林寺》的胶片,转手卖给邻省的放映队就像印钞。

这些职业的暴利期就像夏夜的露水,太阳出来就散了。但当年抓住机遇的人,后来不是成了第一批万元户,就是用积累的本钱转型做了更大的买卖。如今回头看,财富密码从来不在算命先生的卦象里,而在早春解冻时,第一批破土而出的嫩芽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