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正月初四的风俗 迎神接神做大岁

小编

莆田正月初四的风俗“做大岁”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一风俗的起源、具体习俗内容及其文化意义。

起源

抗倭历史:莆田正月初四“做大岁”的习俗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莆田受到倭寇的侵袭,百姓被迫逃难,错过了传统的除夕和春节。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将军带领部队击退倭寇,兴化城得以光复。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莆田人决定在正月初四重新过一次年,称为“做大岁”。

传统延续:由于农历二月农事繁忙,人们在二月初四补过年的时间安排显得过长,于是民间约定将这一习俗改为正月初四“做大岁”,并将年三十晚上称为“做小岁”。

历史记忆

记忆传承:每年正月初四,莆田人会通过举行各种活动,如莆仙戏演出、藤牌舞和十音八乐等,来缅怀戚继光将军收复失地的功绩。

文化教育:老人们会向孩子们讲述这段历史,强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迎神接神

送神早,接神迟:正月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接神则放在下午。

祭品准备:供品需包括三牲(鸡、鸭、鱼)、水果、酒菜,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则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

围炉庆祝

家庭团聚:家家户户在正月初四晚上举行围炉,象征团圆和庆祝新春。围炉时,家人会享用丰盛的晚餐,菜肴通常包括鲫鱼(寓意积宝)、蟹(寓意十全十美)、虾(寓意和气生财)和甜丸子(寓意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

文娱活动:村里往往由具有威望的长者组织莆仙戏演出、藤牌舞、十音八乐等文娱活动,以此缅怀戚继光大军收复失地的功绩。

其他习俗

贴春联:莆田正月初四的春联通常是白额春联,即在红纸上方留有两寸长的白纸,以示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

吃红团:红团是莆田特有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每年腊月廿七、廿八起,家家户户都会做红团。

抗倭精神的象征

民族觉醒:正月初四“做大岁”不仅是莆田人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的体现。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珍惜和平。

家国情怀:这个节日表达了对家国无限忠诚的情感,展示了莆田人民在抗倭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顽强精神。

现代变迁

文化传承:尽管时代变迁,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忘,但正月初四“做大岁”作为莆田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被代代相传,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发展:莆田正月初四的习俗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莆田正月初四的“做大岁”习俗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的现象。它不仅是莆田人民对抗倭精神的纪念,也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表达。尽管时代变迁,这一习俗依然在莆田乃至更广泛的地区得到传承和发扬。

莆田正月初四有许多禁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禁忌:

1. 忌出远门:这一天是迎接灶神和众神明回家的日子,灶王爷会点查户口,所以不宜外出。

2. 忌摔坏东西:打碎器物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可能会导致一年的坏运气。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东西,要说“岁(碎)岁(碎)平安”或“越打越发”来化解。

3. 忌吵架、骂人:正月里吵架或骂人会带来不好的运势,影响一年的和谐。

4. 正月不剃头:从初一到初四,妇女不能用针线,也不宜剃头,这是为了在新年前做好清洁卫生工作。

5. 不宜用针线:商店在初一到初四闭门歇业,妇女不宜做针线活,以避免在新年带来矛盾和争吵。

6. 忌在厨房赤裸:初四是恭迎灶神间的日子,灶神是厨房之神,因此应避免在厨房赤裸身体或换衣服。

7. 忌缝补衣物:初四不宜用针线缝补衣物,因为这象征着补破洞,可能会带来破财的兆头。

8. 忌小气:迎神日不宜自私小气,拜拜后的礼品应尽量分送给亲朋好友,财神会赐来更多的福缘。

莆田正月初四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活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莆田正月初四的风俗 迎神接神做大岁

1. 迎神接神:正月初四被认为是诸神从天界重返人间的日子,因此许多家庭会举行迎神接神的仪式,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2. 做大岁:莆田人在正月初四会“做大岁”,即重新过一次年,这一习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扰的历史。当时,百姓在逃难中无法在除夕夜过传统新年,于是约定在正月初四补过,以纪念这段历史。

3. 吃折罗:在正月初四,家家户户会准备“折罗”,即将过去几天的剩菜剩饭做成大杂烩,象征着丰收和富饶,同时也寓意着扔掉贫穷,迎接富裕。

4. 祭拜财神:商家会在这一天祭拜财神,祈求生意兴隆,财运亨通。

5. 逛庙会:一些地方会举行庙会活动,人们借此机会进行社交和娱乐,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莆田正月初四的“做大岁”习俗,源于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侵扰福建的历史事件。当时,兴化府城(今莆田城)被倭寇攻陷,百姓在逃难中未能如期过年。倭寇被击退后,人们于二月初四重新补过“做岁”。如今,莆田地区仍保留着这一独特习俗,具体活动包括:

家庭团聚:家家户户重新围炉,举办丰盛的家宴,庆祝团圆和新春的到来。

红团制作:制作红团,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红红火火,是莆田地区重要的传统食品。

白额春联:贴白额春联,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同时寓意新年的喜庆。

初二探亡日:初二不走亲访友,而是进行踏青出游,以此纪念历史上的探亡活动。

初五吃平安面:初五早餐吃线面,寓意新的一年平安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