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现象伏旱的成因,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小编

伏旱是一种在夏季发生的干旱现象,主要影响中国的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了解伏旱的成因及其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和防范这种气象灾害。

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伏旱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经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导致晴朗少雨、气温高、蒸发旺盛。

气团单一: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

洋流的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夏季逐渐西移,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该地区出现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

气候变暖:近40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有延长趋势,9月气温上升率为7~8月的2倍,且入秋伏旱明显增多,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

地形效应:重庆的伏旱天气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影响,容易出现高温伏旱。

土壤湿度:地形、地貌和土壤湿度等地理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伏旱的形成。

季节性降水不均

雨季集中: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季风区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容易出现干旱或洪涝等灾害。

极端天气事件

极端降水事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2020年夏季我国季风区多个流域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极端强降水。

干旱和洪涝:季风区常见的灾害性气候包括干旱和洪涝,伏旱是其中之一。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作物减产:伏旱期间,降水量显著减少,蒸发量大,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例如,水稻和玉米在伏旱期间容易受到花粉发育不良、结实率下降等影响。

病虫害加剧:干旱气候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扩散,如蝗虫、蚜虫等害虫可能大量爆发,对农作物进行疯狂啃食。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伏旱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甚至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经济损失:伏旱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气象监测和预警

加强气象监测:气象部门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地发布伏旱预警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人工增雨:气象部门适时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以缓解干旱。

水资源管理

合理调度水资源:水务、水利部门要合理调度水资源,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需求,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跨流域调水: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以保障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都能有足够的水资源供应。

农业管理

科学种植:农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科学种植作物,选择耐旱、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施肥,减少水分的蒸发。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布病虫害情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伏旱是一种典型的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主要由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团单一、洋流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伏旱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合理调度水资源、科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了解伏旱的成因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和防范这种气象灾害。

伏旱是指在夏季三伏天期间(通常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发生的干旱现象。这一期间,太阳辐射强烈,气温高,湿度小,蒸发量大,导致降水量显著减少,通常少于多年平均值,从而引发旱情。

伏旱与干旱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生时间:

节气现象伏旱的成因,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伏旱:主要发生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即三伏天期间。这段时间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期,降水量显著减少,导致干旱。

干旱:是一种长期的气候现象,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作物生长和人类生活。干旱可以发生在任何季节,持续时间较长。

2. 地域特征: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这些地区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

干旱: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区,尤其是降水稀少的地区,如中国北方的甘肃、宁夏、山西、陕西等地。

3. 形成原因:

伏旱:主要是由于在伏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导致气温高、湿度小、蒸发量大,降水量显著减少。

干旱:主要是由于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干旱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4. 影响:

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水稻等需水量大的作物。伏旱期间,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缺水会导致减产或绝收。伏旱还会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

干旱: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有广泛影响。干旱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还会影响水资源供应,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如下:

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的特点

1. 雨热同期:夏季温暖,降水丰富;冬季寒冷,降水稀少。降水多的季节和气温高的季节是同一个季节,称为“雨热同期”。

2. 不稳定性:季风气候形成丰富的降水是由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的,但风的强弱是不稳定的,能够携带的水汽多少也是不稳定的,最终形成的降水也是不稳定的,称为“不稳定性”。

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的成因

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亚欧大陆低压连成一片,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从北太副高亚散发出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散发出来的西北季风影响本地。

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热带季风的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形成的。

季风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1. 旱涝灾害:夏季风的强弱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夏季风强或来的早,会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则会导致“南涝北旱”。

2. 寒潮:冬季寒冷,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可能引发寒潮,导致严寒、大风、霜冻等天气。

3. 强对流天气:夏季常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造成雷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