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源于地名,二是源于姬姓。以下将详细探讨濮阳姓的具体来源和来历。
颛顼帝建都濮阳
颛顼帝与濮阳:颛顼帝(黄帝的孙子)曾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市)建都,因其地丰饶,后人以地名为姓氏,称濮阳氏。
地名来源:濮阳因位于濮水(古称濮河)北岸而得名,古称“濮水之阳”,也称为“帝丘”。
卫国国君卫成公迁都
卫成公迁都: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将国都从楚丘迁至濮阳,其后的卫国君主后裔也以都城名称为姓氏,称濮阳氏。
姓氏传承:卫成公之后的历朝卫国君主的后裔中,有人以濮阳为姓,后大多简化为单姓濮氏、蒲氏、莆氏或阳氏。
卫国后裔以地为氏
卫成公后裔: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及其后裔在卫国灭亡后,其后代中有以濮阳为姓的。
姓氏简化:许多濮阳氏后人简化为单姓濮氏、蒲氏、莆氏或阳氏,但仍有部分维持复姓濮阳氏。
古代迁徙
迁徙原因:由于战乱、逃荒和扩建新家园等原因,濮阳姓后人从汉朝以后不断迁徙,向河南东部、安徽、河北等地扩展。
迁徙路线:最终在今河北省中部地区形成望族,并在江苏省的海门市、安徽省的广德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现代分布
主要分布:濮阳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一些地区如江苏高淳、安徽广德等地仍有较大规模的分布。
特殊族群:例如,南京高淳县的濮阳姓氏自宋孝宗时开始建祠堂修族谱,至今已有三十六代至多,人口约有一万多人。
三国时期的濮阳兴
职务与成就:濮阳兴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文官,字子元,曾任会稽太守,后任丞相,封外黄侯。
历史影响:濮阳兴与吴国君主孙休关系密切,对吴国政治有一定影响。
明朝时期的濮阳成
军事成就:濮阳成是明朝时期的武将,累立战功,被朝廷封世袭金山卫百户,为武德将军。
历史贡献:濮阳成在明朝军事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濮阳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源于上古时期颛顼帝在濮阳建都,二是源于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迁都濮阳。濮阳姓经过多次迁徙,分布在多个省份,并在历史上涌现出一些著名人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濮阳姓的人口并不众多,但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值得后人铭记。
濮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的排名是第四百二十四位。
濮阳姓虽然不常见,但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一些著名人物。以下是几位濮阳姓的著名历史人物:
1. 濮阳兴:三国时期吴国的文官,字子元。他是孙权时期的名士,曾担任会稽太守。孙休继位后,他被任命为丞相,封外黄侯。
2. 濮阳成:明朝时期的武将,以沉毅有远志著称,累立战功,被朝廷封为世袭金山卫百户,任武德将军。
3. 濮阳瑾:明朝文士,因科举成绩优良而被任命为地方官,在山东宁阳县任县丞。他政尚宽平,赈饥有功,深受百姓爱戴。
4. 濮阳潜:汉朝时期的官吏,曾任上虞县宰,以贤名著称。
5. 濮阳耒:明朝时期的官吏和经学家,曾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闻名。
6. 濮阳涞:明朝时期的官吏,曾任广德知县,为人端直,不畏权势。
7. 濮阳瑾:明朝文士,曾任山东宁阳县丞,以赈饥有功,深受百姓爱戴。
8. 濮阳慎:清朝时期的诗人,著有《木斋诗集》,其诗作被陈毅元帅收录于《所知集》。
濮阳姓的郡望主要有三个:
1. 博陵郡:东汉时期设立,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后历经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变迁,治所多有变动,但始终在河北一带。
2. 平陵郡:汉代设立,治所在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后晋代改为平陵县,属于青州济南郡。
3. 广平郡:汉景帝时期设立,治所在今河北省鸡泽东南,后历经三国、隋唐等朝代的变迁,治所和范围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