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的来源_白姓起源_白姓的来历

小编

白姓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其来源多样,涵盖多个民族和历史时期。以下是白姓的主要来源和起源故事。

秦武公的儿子公子白

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封平阳(今陕西岐山、噤县一带)给公子白。公子白死后,其后人以白为氏。

这一支系的白姓起源于秦国,反映了古代秦国的政治和家族制度。秦武公的儿子公子白未能继位,但其封地的后人仍以白为氏,显示了家族遗产的继承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白起之子白仲

秦朝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封大将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白仲的后代在太原形成了郡望,并逐渐扩散到陕西、河南等地。这一支系的迁徙和发展,显示了白姓在北方地区的广泛分布和影响力。

颛顼帝的后裔白公胜

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

这一支系的白姓起源于楚国,白公胜的政变失败自杀后,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形成了河南白姓的重要一支。这一起源显示了白姓在楚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姜姓部落首领炎帝的大臣白阜

白姓的来源_白姓起源_白姓的来历

远古时期,中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这一支系的白姓起源于古代部落,反映了白姓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白阜的贡献使他的后代以白为姓,体现了其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代白州

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这一支系的白姓起源于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显示了白姓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发展。地方行政区的设立和变迁对姓氏的形成和传播有重要影响。

元代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

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元仁宗赐姓白。比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元朝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

这一支系的白姓起源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赐姓现象,显示了白姓在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接受度。赐姓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转变,也是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体现。

白姓的起源多样,涵盖嬴姓、芈姓、部落、地名和多民族改姓等多个方面。这些起源不仅反映了白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广泛分布和深远影响,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白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姓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物,以下是一些比较知名的:

1.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大将,以善于用兵、屡战屡胜而闻名,被封为“武安君”,世称“常胜将军”或“战神”。

2.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作品广为流传。

3. 白圭:战国时期洛阳人,中国古代商界的代表人物,著有《商经》八十卷,被誉为“华夏第一商人”,被尊为商人的“祖师爷”。

4.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

5.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6. 白建:北齐大臣,历任骠骑大将军、吏部尚书、中书令等,封南昌郡开国公,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祖先。

7. 白锽:白居易的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官至河南府巩县令。

8. 白朗: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9. 白瑜娑: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10. 白行简:白居易之弟,著名文学家,长于辞赋,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

白姓的起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陕西凤翔一带,另一个是河南息县。

1. 陕西凤翔一带:白姓最早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德公把平阳(今陕西岐山、噤县一带)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2. 河南息县:白姓也源自芈姓,出自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白公胜死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

白姓的主要郡望和堂号如下: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晋阳,辖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白姓在太原地区繁衍和发展密切相关,秦始皇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其子孙世为太原人,至魏晋之时,逐渐形成“太原”这一大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期秦昭王三十五年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辖今河南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白姓在南阳地区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因此南阳也成为白姓的一个重要郡望。

冯翊郡:东汉末年置郡,治所临晋,辖今陕西渭南渭河以北、黄龙以南、蒲城以东地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赐田韩城,故白氏在冯翊成为望族。

堂号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白圭是著名水利专家,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治生理念,影响深远,所有天下论治生的,均推白圭为祖师,因此白姓家族以“治生”为堂号,以纪念白圭的卓越贡献。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有些白姓家族以“香山”为堂号,以表达对白居易的敬仰和纪念。

南阳堂:由于南阳是白姓的一个重要郡望,因此有些白姓家族以“南阳”为堂号,以彰显其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