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是什么: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

小编

河南坠子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曲艺表演,以说唱为主,辅以表演。以下将详细介绍河南坠子的定义、历史与发展、艺术特色及表演形式。

基本定义

河南坠子,又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河南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

艺术形式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口”、“对口”、“群口”等,演出时通常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小铜钹、醒木和小皮鼓。

起源与形成

河南坠子是什么: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

河南坠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最初是由河南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而来。上世纪初,河南坠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郑州、开封等地为中心,辐射至周边省份。

在形成过程中,河南坠子吸引了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增加了大量曲目和丰富的演唱技巧,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山东、安徽等地。

传播与影响

民国初年,河南坠子传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20世纪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坠子在各地演出中不断创新发展,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唱腔与音乐

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具有“字清板稳”、“硬弓大调”、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

唱腔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适用场景。

表演形式

河南坠子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人演唱,也有双人演唱,甚至还有多人演唱的“坠子群”。

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会配合各种动作和表情,使表演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演出场景与道具

河南坠子的演出通常在舞台上进行,演员需摆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小铜钹、醒木和小皮鼓。

表演者左手持简板,右手持一根竹棍,随着坠琴的旋律击出鼓点,板击强拍,鼓击弱拍,弦手脚梆亦击强拍。

表演技巧

河南坠子的表演身段与动作追求秀气、活泼,手、脚的运用要出得利索,收得迅速,点到即是。

表演者还需练好嘴上功夫,通过生动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唱腔,将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河南坠子是一种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的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河南,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独特的唱腔和多样的表演形式,使其在中国曲艺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河南坠子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坠子,又称“坠子书”,是一种源于河南的传统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喜爱。在河南坠子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河南坠子表演者及其代表作品:

赵铮:被誉为“中州曲魂”,是河南坠子“赵派”创始人,代表作品有《摘棉花》、《玉堂春》等。

乔清秀:被称为“坠子皇后”,其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代表作品有《蓝桥会》、《相府借粮》等。

董桂枝:与程玉兰并称“姑嫂”,她们的对唱深受北京听众喜爱,代表作品有《蓝桥会》、《相府借粮》、《玉堂春》等。

刘宗琴:与赵铮同为大师级人物,代表作品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等。

胡秀芝: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曾担任开封市说唱团业务团长、焦作市曲艺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包公案》、《响马传》、《杨家将》、《呼延庆打擂》等。

申利华:国家一级演员,商丘永城人,代表作品有《五虎平西》与《三侠剑》等。

宋爱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艺75周年河南坠子专场演出在省文化馆举办,代表作品有《沁园春 雪》《家住安源》《山猫嘴说媒》《老侯赴宴》等。

河南坠子的起源时间约在1900年左右,它是由流行于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

河南坠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方式多样且富有成效。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传承途径:

设立传承基地:在河南省内设立多个河南坠子的传承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学习和实践河南坠子的重要场所。

开展校园活动:将河南坠子引入校园,通过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们从小接触并学习这门艺术。

组织培训班:定期举办河南坠子培训班,邀请知名艺术家进行指导,提升学员的演唱技能。

新媒体传播:利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河南坠子,吸引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