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虽然立秋意味着暑去凉来,但实际天气仍然炎热,真正的凉爽天气通常要到白露节气之后。以下是关于立秋的详细信息。
立秋的时间和位置
时间:立秋通常在每年的公历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位置: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立秋的意义
暑去凉来: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随之而来,标志着暑去凉来的开始。
收获季节:立秋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草木开始结果孕籽,收获季节到了。
阴阳转换:立秋是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代表着阳气开始减弱,阴气逐渐增强。
气温变化
初秋的酷热:立秋后,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但“秋老虎”现象依然存在,气温仍然较高,尤其是中国南方。
气候特点:立秋后,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天气现象
凉风至:立秋后,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凉风逐渐增多。
白露降:早晨的雾气增多,露水凝结成露珠。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农作物生长情况
生长旺盛:立秋前后,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迅速膨大。
对水分的需求:这些农作物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农事活动
追肥耘田:在气温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病虫害防治: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
传统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多吃肉食,补充伏天的亏虚。
啃秋:在立秋日吃瓜,表达“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愿望,意在借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
秋社: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农民要在秋社日对土地神进行祭拜,以庆祝丰收,求得土地神的庇佑。
文化活动
晒秋: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窗台和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表达丰收的喜悦。
秋忙会:为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实际天气仍然炎热,真正的凉爽天气通常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立秋不仅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也是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各地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如贴秋膘、啃秋、秋社等,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立秋通常在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空气也变得干燥,为了保持健康,您可以:
调整饮食:增加温性食物的摄入,如红枣和核桃,以滋养身体,增强免疫力。多吃润燥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和梨,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增强锻炼:秋季是锻炼的好时机,适当的户外运动如散步和慢跑,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调整作息: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精神的调养。
预防疾病: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
1. 秋老虎:立秋后,有时天气凉快了没多久,暑热又卷土重来,这种现象被称为“秋老虎”。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秋季本应逐步南移,但它不时又会向北摆动一段时间,在该高压控制下的天气,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
2. 华西秋雨:进入秋季,我国大部地区风和日丽、秋高气爽,而华西地区却常常细雨霏霏,阴雨绵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西秋雨”。
3. 初霜冻:进入秋季,素有农作物“秋季杀手”之称的初霜冻成为焦点。霜冻是指在温暖的季节里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或植物冠层附近的温度在短时间内骤降到0℃或0℃以下,使作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4. 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之后,随着几场秋雨下来,气温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有网友形象的比拟这种气温变化:三场秋雨不穿单,十场秋雨要穿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