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灯笼点亮了温州的大街小巷,空气中飘着甜糯的汤圆香气,孩子们举着纸扎的鱼灯嬉笑跑过——这就是温州元宵节最鲜活的画面。
吃汤圆
元宵节的主角非汤圆莫属。温州人管汤圆叫"元宵",馅料有芝麻、豆沙、花生,甚至鲜肉。老辈人总说:"吃一碗元宵,团圆一年。"家家户户提前几天就忙活起来,揉糯米粉、包馅料,煮好的汤圆浮在糖水里,咬一口软糯香甜。有意思的是,温州人还会在汤圆里包一枚,谁吃到就寓意新年好运,孩子们总要把碗底舔个干净。
赏花灯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温州人过年重头戏在元宵。五马街、公园路早早挂满灯笼,最抢眼的是"硖石灯彩",用细竹丝扎成亭台楼阁,里头点蜡烛,光影摇曳像仙宫。年轻人爱买兔子灯、荷花灯,老人则念叨着老话:"正月十五灯头生,照得害虫不敢生。"过去还有猜灯谜,如今虽少了,但公园里仍能见到红纸条随风飘,上头写着"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之类的谜题。
划龙船
别以为龙舟只在端午,温州瓯海、瑞安一带保留着元宵划龙船的古老习俗。十米长的木龙船披红挂彩,鼓手擂得震天响,二十多个汉子喊着号子划桨,岸上人潮跟着跑。最热闹属"抢红"环节:船头人把红布条抛向观众,抢到的人能讨个头。老人们说,这习俗是为纪念明代抗倭时用龙船传讯的典故,如今已成祈福仪式。
迎板凳龙
永嘉山区还藏着更震撼的"板凳龙"。上百节木板连成巨龙,每节板插三支蜡烛,由壮汉扛着走村过户。龙头到哪家,哪家就放鞭炮迎龙,还要给龙"挂红"(系红布)。最绝的是"盘龙":几十米长的龙身能在晒谷场上盘出八卦阵,烛光连成火龙,夜空下美得惊心。这习俗已传了六百多年,年轻人外出打工,元宵节必定赶回来扛龙,说是"扛过龙腰不疼"。
听鼓词
闹腾一天后,老温州爱聚在社区听鼓词。艺人用温州话唱着《高机与吴三春》,三弦叮咚,竹板清脆,唱到悲处阿婆们抹眼泪,唱到团圆满场喝彩。现在会唱的人少了,但元宵夜总有人支起投影仪放老录像,观众捧着汤圆听得入神——那咿咿呀呀的调子里,藏着温州人最地道的乡愁。
如今虽少了些古早味,但温州人过元宵的劲头没变:汤圆要亲手包,龙灯要凑近看,鞭炮声里互道"新年顺"——这些琐碎热闹,拼成了千年商港最温暖的年俗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