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神医寡妇村 乡村小神医是如何为贫困寡妇村带来健康福祉的

小编

夕阳西下,袅袅炊烟笼罩着山坳里几十户低矮的土房,这里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寡妇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后,留下的多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妇女。直到那个背着竹药箱的年轻人出现,晒得黝黑的脸上总挂着憨厚的笑容,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小陈大夫"。

乡村小神医寡妇村 乡村小神医是如何为贫困寡妇村带来健康福祉的

送医上门解难题

村里王阿婆的风湿腿疼了十几年,以前要去镇上医院得走三个小时山路。小陈大夫每周三雷打不动来给她扎针,还教她用艾草熏关节。现在阿婆不仅能自己走到村口晒太阳,还能帮着照看孙子。像这样的出诊路线,小陈大夫笔记本上记了二十多户,谁家老人血压高、谁家孩子容易咳嗽,他都门儿清。

土方子治大病

村头李婶的闺女总喊肚子疼,城里医院说要开刀,可哪掏得出上万块钱?小陈大夫发现孩子是蛔虫闹的,连夜上山采了使君子,配上南瓜籽捣成糊。三天后孩子排出小半碗虫子,活蹦乱跳去上学了。现在全村都知道,房前屋后的野菊花能消炎,马齿苋拌蒜能止泻,这些不花钱的宝贝比药片还管用。

夜半守护神

去年暴雨夜,张嫂难产大出血,电话根本打不出去。小陈大夫顶着塌方的危险赶来,用缝衣针消毒后结扎血管,土炕上救回两条命。自那以后,他家窗台上永远亮着油灯,村民说这盏灯比菩萨庙里的长明灯还让人安心。

教出徒弟惠乡邻

现在村里有了"女子医疗队",小陈大夫教的。二十来个媳妇姑娘学会了量血压、包扎伤口,连八十岁的周奶奶都能准确说出心绞痛的急救步骤。去年冬天流感,她们用大锅熬预防汤药,全村没一个人倒下。

健康带来新气象

如今寡妇村的早晨不一样了。妇女们跳广场舞的伴奏声代替了往日咳嗽声,孩子们放学后不是在晒场上踢毽子,就是跟着小陈大夫认草药。最让人高兴的是,去年村里破天荒有五个年轻人返乡——他们说,现在家里老人孩子都硬朗,在外打工心里踏实。

暮色中又见那个背着药箱的身影,走过刚修好的水泥路,挨家挨户查看他亲手栽种的药用盆栽。村民们说,小陈大夫就像山崖上那棵老松树,把根扎在这片土地里,荫庇着整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