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的早晨,阳光懒洋洋地爬上门槛,空气中还飘着年夜饭的余香。街坊邻居见面总要问一句"过年好",可要是这时候拖着行李箱往外走,难免会被拉住念叨:"大过年的,咋这就出门啦?"
能,但看情况
老话说"初三睡到饱",这天本是躲在家里补觉、吃剩菜的日子。可如今高铁飞机都不放假,真要赶着返工、探亲或是旅行,也没啥忌讳。记得我表姐去年初三就带着孩子飞海南,在朋友圈晒沙滩照时还配文:"老祖宗的规矩,敌不过娃的寒假作业!"
老人顾虑有道理
村里王奶奶总念叨:"三六九,往外走"指的是农历逢三、六、九的日子才宜出行。她儿子有年偏不信邪,初三开车遇上大雪封路,硬是在服务区吃了三天泡面。这事成了春节家族群的保留段子,但细想主要还是天气问题——寒冬腊月出门,搁哪天都得看老天脸色。
现代人自有解法
楼下开出租的李哥分享了他的经验:初三凌晨接单最划算,机场高速空得能飙车,乘客还主动加红包。要是担心传统忌讳,不妨学年轻人"仪式感三件套"——出门前啃块年糕(寓意"年年高"),手机里循环播放《恭喜发财》,行李箱塞个苹果("平安果")。
关键在准备充分
去年邻居张叔初三赶早班机,结果忘带身份证折返回家,差点误机。建议出门前检查"三证两码"(身份证、车票、核酸码/健康码),带足零食。高铁站春节期间的餐饮店可能没全开,别指望饿着肚子到地方再吃。
心意比日子重要
朋友阿芳的婆婆坚持要他们初五才能回娘家,结果夫妻俩在视频里看见老人偷偷抹眼泪。现在他们改成初三视频拜年,初五再提着礼盒上门,两边都欢喜。有时候,隔着屏幕那句"妈,我吃着您寄的腊肠呢",比风尘仆仆赶路更暖人心。
说到底,春节出门就像煮汤圆——火候太急容易破皮,完全不动又会粘锅。初三这天出远门,既不用被老传统捆住手脚,也别把家人的牵挂扔进行李箱最底层。要是听见老人叮嘱"路上别吃冷饭",不妨乖乖在保温杯里泡两颗红枣,毕竟有人唠叨的日子,才是过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