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意义:循环、永不消失

小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循环、永不消失”意义主要体现在其设计元素和文化内涵中。以下是对这一标志意义的详细解读。

圆形的象征

循环与永恒:圆形代表“成佛形”,象征着保护和循环,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永恒的,不会消失。

天圆地方:圆形与方形的结合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广阔空间和多元文化。

正方形的象征

稳定与传承:方形与圆形相对,代表稳定和传承,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稳固性和代代相传的特性。

文化根脉:方形也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根基,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植于中华大地。

鱼纹的起源与寓意

源远流长:鱼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象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和世代相传。

富裕与富余: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富裕和富余,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重要性。

鱼纹与“天井”的关联

民间诞生与广泛保留:鱼纹造型又似“天井”,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保留,需要保护。

保护与传承:鱼纹的设计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抽象双手的象征

保护与支持:图形中心的抽象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象征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双手的形象表达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残损与古朴的传达

生存现状的反映:标志图形上的残损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危机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意义:循环、永不消失

激励保护意识:残损的设计更激励人们加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珍藏与利用。

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圆形融入了汉字“人”和“文”,传达出“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概念,增添了标志的内涵和识别性。

农耕文化:圆形中的“田”字形象意指中国先民与大地紧密相连,农耕文化根深蒂固,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

时代精神

团结与奋进:标志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彰显了中国和人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创新与发展: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考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体现时代发展的需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通过圆形与方形的结合、鱼纹的象征意义、抽象双手的保护姿态等设计元素,传达了“循环、永不消失”的文化内涵。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时代精神和强烈责任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原始设计者是董琪。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标准颜色为红色(C25M100Y100K25)和白色,可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颜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差异: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如历史文物、建筑和遗址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包括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等,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2. 保护方式: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通过博物馆、保护区等方式进行保护,强调原样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通过传承、教育和建立传承人制度等方式进行保护,强调活态传承。

3. 传承主体: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物本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人,强调传承人的作用。

4. 时代性: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是其产生时代的特点,具有静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具有延续性,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5. 存在领域: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物质世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体现在人们的口头传说、传统技能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