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鞭炮声噼啪作响,屋里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全家人围坐在案板前边唠家常边包饺子的场景,是无数中国人记忆里最浓的年味儿。那一个个胖鼓鼓的元宝状面团,可不只是填饱肚子的吃食,里头包着的,是老祖宗传了千百年的心意。
团团圆圆
你看那饺子皮圆圆地摊在掌心,放上馅儿对折一捏,就成了个鼓囊囊的半月形。这手法活脱脱就像把分散的家人"包"在一起——外出打工的儿女回来了,城里读书的孙子孙女回家了,连九十岁的太奶奶都被搀到桌前拌馅儿。北方有句老话:"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其实说的不是真贪杯,而是图个全家举着饺子碰碗的热闹劲。去年隔壁张婶儿子没赶回来过年,她端着饺子碗直抹眼泪:"这饺子缺个角儿,心里头就空落落的。"
招财进宝
老太太们包饺子最爱念叨:"这褶儿捏得密,来年钱串子就多!"把饺子捏成小元宝模样可不是瞎讲究。旧时候穷人家过年,真金白银的元宝摆不上桌,就把面食做成财宝形状图吉利。现在还有人往饺子里包,谁吃着了就预示着新年要交好运。我二叔小时候吞了饺子卡喉咙,送医院花了半个月工资,现在提起这事还笑:"这哪是招财,分明是破财哟!"话虽这么说,每年他仍偷偷往饺子里塞个消毒过的五毛钱。
辞旧迎新
年夜饭桌上最后那盘饺子可有讲究,得留到零点鞭炮响时才下锅。老话叫"更岁交子","子"是午夜时辰,"饺"和"交"同音,热腾腾的饺子在新年旧岁交替时上桌,好比给时光打了个结。记得小时候守岁困得东倒西歪,奶奶总把我摇醒:"吃了这口迎新饺子,来年脑子才清醒!"现在想想,那口半夜的饺子,吞下去的其实是对新日子的盼头。
祈福平安
山东人家包饺子爱塞颗红枣,广东人喜欢藏粒花生,不管馅料怎么变,核心都是"讨口彩"。疫情期间邻居李医生去武汉支援,他媳妇包了茴香馅饺子:"茴香茴香,盼你回乡"。后来李医生真平安回来了,现在他家每年除夕必吃茴香饺。这种朴素的仪式感,比任何华丽的祈福词都来得真切。
如今超市速冻饺子琳琅满目,可多少人还是愿意费时费力自己包。说到底,我们贪恋的不是那口面皮肉馅,而是揉面时飞溅的面粉星子,是孩子捏出奇形怪状饺子时的笑声,是咬到糖馅饺子时全屋爆发的欢呼。这些藏在面粉里的老讲究,就像除夕夜的灯笼,明明照不亮整条街,却偏偏能暖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