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农村的柴火灶台总是最热闹的地方,噼啪作响的柴火声伴着饭菜香,灶膛里跳动的火苗映着一家人笑盈盈的脸……这样的场景,承载着无数人对家的温暖记忆。
灶台的模样
农村柴火灶台大多用砖石砌成,方方正正像个小堡垒。灶面贴着光滑的水泥或瓷砖,有的还会画上吉祥花纹。最显眼的是那个圆圆的铁锅口,黑黝黝的大铁锅稳稳当当地坐在上面。灶台侧面留着添柴的洞口,下面接灰的坑用铁皮挡着。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灶台旁砌出放碗筷的格子,用起来特别顺手。
烧火的讲究
老把式都懂,烧柴火要"松柴紧炭"。先把玉米秆、稻草这类软柴引着火,等灶膛热了再添硬木柴。火苗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得保持蓝汪汪的火舌头舔着锅底。最绝的是那些会"看火候"的老人家,光听锅里咕嘟声就知道该添柴还是撤火。
饭菜格外香
柴火灶做的饭就是不一样!大铁锅受热均匀,煮出来的米饭底下结着金黄的锅巴,嚼起来嘎嘣脆。炒菜时火候窜得快,青菜下锅"刺啦"一响,三两下就碧绿生鲜。要是炖肉,木柴的香气会慢慢渗进汤汁,那香味能飘满整个院子。
灶台边的故事
天还没亮,灶膛的火光就映亮了妈妈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围着灶台转悠,趁大人不注意偷揭锅盖,被蒸汽烫得直甩手。晚上烧完饭,老人们喜欢把红薯埋进灶灰里,等睡前扒出来,就是香喷喷的夜宵。这些细碎的温暖,比灶火更让人心头滚烫。
新旧的交融
现在不少人家保留了柴火灶,在旁边配上煤气灶。逢年过节炖大菜还用老灶台,平时图省事就用煤气。有些年轻人返乡创业,把老灶台改造成复古风,围着灶台拍视频、做直播,让这份烟火气传得更远。
红砖灶台渐渐成了稀罕物,但那些围着灶台转的日子,那些被柴火烘暖的岁月,永远烙在记忆里,就像灶膛里未熄的炭火,暗藏着持久的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