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它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农业意义。以下将详细介绍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天气变化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65度,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故名“白露”。
白露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气温下降,露水凝结,这是自然界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节气命名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因此得名“白露”。白露节气的命名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命名习惯。
收清露
白露时节,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收清露虽然实际功效有限,但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

祭禹王
太湖畔的渔民在白露时节举行祭禹王的香会,祈求风平浪静,渔业丰收。祭禹王是白露节气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丰收的祈愿。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白露时节吃龙眼既美味又能滋补身体。
饮白露茶
白露茶是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经过夏季的酷热后,味道更加浓郁、醇厚。白露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成为白露时节的一种重要饮品。
酿白露酒
在江南地区,白露时节人们会酿制“白露米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白露米酒不仅是饮品,还象征着对丰收的庆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白露节气不仅标志着秋季的开始,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农业意义。通过收清露、祭禹王、吃龙眼、饮白露茶和酿白露酒等习俗,人们表达了对健康、丰收和自然的敬畏与祈愿。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开始。这一时期,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
气温下降:白露时节,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频繁,导致气温逐渐下降。
昼夜温差大:由于白天阳光尚热,而夜晚气温迅速降低,昼夜温差拉大。
这些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白露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天气开始转凉,进入秋季。在这个时期,农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农事活动,以准备迎接丰收的秋天。以下是白露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
收获水稻:白露时节,水稻成熟,农民们开始收割水稻,确保大米的产量。
插秧:对于南方地区,白露时节是插秧的季节,为水稻的丰收打下基础。
施肥:秋天是农田的休耕季节,农民们会在此时进行施肥,为农作物提供养分。
收获果实:白露时节,许多水果如苹果、梨、葡萄等开始成熟,果农们开始收获。
种植蔬菜:白露时节气温适宜,是种植蔬菜的好时机,如白菜、胡萝卜、大葱等。
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农民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把握,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白露节气有许多传统美食,这些美食不仅美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在白露节气期间常见的传统美食:
龙眼:在福州等地,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本身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被认为在白露时节食用可以大补身体。
白露鸡:白露节气时,鲜美的白露鸡是时令美味。鸡肉蛋白质丰富、热量低、性平温和,非常适合秋季食用。
白露米酒:许多地方有在白露时节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制白露米酒的习俗。这种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是白露节气的传统饮品。
十样白:在浙江苍南、平阳等地,人们会在白露时节采集“十样白”,即十种带“白”字的草药,与乌骨白毛鸡(或鸭子)一起煨制,以滋补身体。
这些传统美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味蕾,也体现了白露节气独特的饮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