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数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间流行的一种节气习俗,通过数九来记录和预测冬季的天气变化和春季的到来。以下是详细的解释和相关的歌谣歌曲。
定义和起源
定义:冬至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每九天算一个“九”,连数九个“九”,共八十一天,称为“数九寒天”。
起源:数九习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气候特点
最冷时期:数九寒天通常在“三九”和“四九”时最冷,这两个时期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
气候变化: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角度的增加,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达到最大值,导致气温持续下降,直到“九九”结束时寒气尽消,天气转暖。
民俗意义
御寒和农耕:数九寒天的习俗帮助人们度过漫长的冬季,通过数九来预测天气变化,指导农业生产。每过一个“九”,就意味着离春天更近一步。
心理安慰:数九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的方式,通过数数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带来的心理压力。
经典歌谣
北方版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花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
南方版本:
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
现代改编
小学课本:一些版本的“数九歌”已经被选入小学课本,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流行文化:现代社会中,数九歌也被改编成各种形式,如歌曲、舞蹈等,继续在民间流传。
冬至数九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民俗,通过数九来记录和预测冬季的天气变化和春季的到来。数九歌作为这一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通俗易懂的歌词,帮助人们度过漫长的冬季,并指导农业生产。无论是经典的南北版本,还是现代改编的版本,数九歌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数九寒天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一共数九个“九”,直到春回大地。在这个时期,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九歌”。
九九歌
内容:九九歌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民间歌谣,通过简单的歌词描述了从冬至开始,每九天天气逐渐变化的过程。例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意义:九九歌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观察,也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画九
习俗:明代开始流行的习俗,人们会在冬至后画一幅梅花图,每过一天就染上一朵梅花的花瓣,直到九九八十一朵梅花全部染完,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写九
习俗:与画九类似,写九是清代流行的习俗。人们会写九个“九”字,每天描一个,直到九个“九”字描完,这也是一种记录时间和期盼春天的方式。
数九寒天的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冬季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冬至数九歌谣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节气歌谣,它描述了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共数九个“九”,直到春回大地。不同地区的冬至数九歌谣版本略有差异,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俗。
主要版本
华北地区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区域版: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黄河流域版:一九,万叶枯萎,鸿雁南飞;二九,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鲤鱼游入深潭;三九,朔风凛冽,荒原地冻,水面结冰犹如冰桥;四九,参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五九,白日渐长,太阳未时之后可照进堂屋;六九,春风拂面,百草萌动,单衣即可出门;七九,黄河冰水各半,鲤鱼游向滩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八九,草木生长,阳气遍地,正是种谷深耕之时;九九,耧车播种,玉苗丛生,正是农家欢乐之时。
其他版本
四川版: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湖南版: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冬至数九歌谣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智慧。通过这些歌谣,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人们对冬季的期待和对春天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