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暗,远处忽然腾起一片黑压压的阴影,仿佛有人往天空泼了墨。乌鸦群扑棱着翅膀掠过树梢,叫声像碎玻璃般扎进耳朵,引得路人纷纷缩脖子加快脚步。老人们常说,这场景可不止是闹心那么简单……
农事预警
乌鸦扎堆往南飞的时候,庄稼把式们就该检查粮仓了。这些黑家伙鼻子灵得很,能闻出哪块地闹虫害,哪家谷子生了霉。去年村东头李婶家晒玉米,乌鸦呼啦啦落了一片,结果隔天就下了场"跑暴雨"——粮食没收及时,半仓子全发了芽。现在村里人见着乌鸦盘旋,第一反应就是跑去苫塑料布。
天气变化
河边洗衣的张嫂最有经验,她说乌鸦贴水面低飞,准是空气闷得能拧出水来。有回见着乌鸦叼树枝往巢里猛塞,当天夜里就刮倒了后山三棵老松。这些扁毛畜生比天气预报还灵,翅膀能感知气压变化,要是看见它们突然集体噤声,最好把晾衣绳上的被褥先收回家。
生态失衡
镇中学的生物老师发现,近两年乌鸦敢在闹市电线杆上做窝了。这说明城市垃圾箱的厨余太丰盛,流浪猫又被人为减少,食物链断了一截。就像去年冬天,五百多只乌鸦在垃圾场开大会,其实是附近餐馆倒了成桶的泔水——这哪是凶兆,根本是面照妖镜。
群体智慧
放羊的老赵头讲得最生动:"你看领头鸦打个转,后面上百只立马跟着变队形,比咱村广播通知还利索。"它们确实有自己那套生存法则,发现危险时叫声会变调,找到食物就轮流放哨。有次卡车差点撞上过马路的学生群,就是被乌鸦炸窝般的惊叫给提了醒。
文化误读
电视剧里总把乌鸦和晦气绑一块,其实古画《清明上河图》里就有它们的身影。东北地区视乌鸦为"神鸟",福建人管它们叫"报喜鸟"。真正该警惕的不是乌鸦聚集,而是它们突然消失——去年化工厂泄漏前,方圆五里的乌鸦集体搬了家。
暮色中,乌鸦群渐渐融进远山。它们不过是穿着黑衣裳的邻居,用翅膀划拉着我们看不见的。下回再遇见,不妨多看两眼——说不定正提醒你阳台的花该浇水,或者孩子的书包忘在操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