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了粽叶飘香、龙舟竞渡的时节。街边小摊支起热气腾腾的蒸锅,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熟练地缠着五彩绳,孩子们踮着脚张望锅里咕嘟冒泡的咸鸭蛋——这些鲜活的画面都在提醒我们:今年端午节是6月22日。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半个月就开始热闹。外婆会带着我去江边采芦苇叶,叶片要选巴掌宽、没有虫眼的,洗净后泡在清水里备用。隔壁张奶奶总在这时候送来她腌了四十天的咸蛋黄,油汪汪的蛋黄像小太阳似的嵌在瓷碗里。如今商场里随时能买到真空包装的粽子,但那份全家人围坐包粽子的温馨,却成了最珍贵的记忆。
端午习俗有讲究。清晨天蒙蒙亮,母亲就会把艾草挂在门楣上,说是能驱邪避瘟。我最期待的是系五彩绳,五种颜色的丝线拧成一股,戴在手腕上像道小彩虹。父亲会特意泡一壶雄黄酒,用毛笔蘸着在我们额头上画"王"字,那凉丝丝的触感至今难忘。这些老传统看似简单,却藏着祖辈们对平安健康的期盼。
今年菜市场的粽子摊比往年更热闹。除了常见的豆沙粽、肉粽,还出现了小龙虾粽、榴莲冰粽这些新奇口味。但排队最长的还是李阿姨的传统档口,她坚持用柴火灶熬煮八小时,粽香能飘满整条街。隔壁新开的茶饮店推出"端午限定款",杯身上画着卡通龙舟,年轻人举着奶茶自拍的样子,倒成了新时代的端午风景。
龙舟赛是最燃时刻。河岸边早早就挤满了人,卖冰棍的老伯推车上的铃铛叮当作响。鼓点声由远及近的瞬间,整条河仿佛都沸腾了。穿橙色救生衣的选手们肌肉紧绷,木桨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个戴草帽的小男孩骑在爸爸肩头,挥着塑料加油棒喊哑了嗓子,这场景比任何宣传片都生动。
黄昏时分,家家户户飘出炒黄鳝的香味。表弟在家庭群里发来他第一次包的粽子照片,歪歪扭扭的像个胖元宝,惹得长辈们连发红包夸赞。阳台上,母亲正在收白天晒的"午时水",据说这天正午打来的井水能存放整年不坏。楼下传来邻居分享粽子的笑声,空气里都是温暖的烟火气。
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就像老榕树新发的嫩芽,既守着扎土的根脉,又迎着风长出新的姿态。当夜幕落下,城市霓虹与河灯星光交相辉映时,突然明白:端午从来不只是日历上的某个日期,而是代代中国人用生活点滴写就的长诗,今年这首诗的落款处,正写着2023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