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三竿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太阳升起来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通常用来形容时间已经不早。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个成语的出处、用法、例句以及相关的故事。
出处
成语“日上三竿”出自《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这些出处表明,成语“日上三竿”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齐时期,并且在唐代已经被广泛使用。
用法
语法用法:该成语为主谓式,常用作谓语或定语,用来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
感彩:中性成语,没有明显的褒贬之意。
英语翻译:The sun is three poles high (it’s late in the morning)。
故事背景
在《西游记》第十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这个故事描绘了古代宫廷中的一个场景,通过“日上三竿”这个成语,生动地表现了皇帝早晨起床很晚的情景。这也反映了古代宫廷生活的某些特点,即皇帝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延迟上朝,导致臣子们不得不等待很久。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日上三竿”这个成语的实际用法,还隐含了对时间管理和纪律的提醒。即使在古代,时间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宫廷这种需要严格纪律的地方。
例句1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这句话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升起后,春雾逐渐消散,江边的蜀地客人停下了他们的船。通过“日上三竿”,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景象的变化。
例句2
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这句话出自《西游记》,描写了皇帝因身体不适而取消朝会的情景,进一步说明了“日上三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成语“日上三竿”出自南朝齐时期,最早见于《南齐书·天文志上》。它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主谓式,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通过《西游记》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古代宫廷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个成语还常用于描绘早晨的景象,形象地表现时间的推移和景象的变化。
“日上三竿”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已经不早了。它最早出自南朝·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上三竿”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已经不早了。它通常用来形容人起床太晚,或者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以下是关于“日上三竿”的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
基本含义: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
引申含义: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
历史出处:最早出现在《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西游记》: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
《题潭州徐氏春晖亭》:宋·苏轼《题潭州徐氏春晖亭》诗:“瞳昽晓日上三竿。”
“日上三竿”不仅是一个描述时间流逝的成语,也蕴含着对人们生活习惯的观察和评价。
“日上三竿”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有多种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描述时间
表示时间已晚:成语原意指太阳升得很高,时间已不早,常用来形容上午时间已过,提醒人们该开始工作或学习。
形容生活习惯
形容起床晚:现代生活中,常用来调侃或自嘲起床时间晚,如“都日上三竿了,我还赖在床上”。
文学创作与日常交流
文学作品: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用以营造氛围或描述场景,如“日上三竿,村庄才渐渐苏醒”。
日常交流:在日常对话中,用以提醒或调侃他人时间已晚,如“日上三竿了,你还不起床?”。
比喻事业或局势的兴盛
事业兴盛:比喻事业或局势逐渐变得兴盛或达到顶峰的状态,如“公司业务日上三竿,前景一片大好”。
通过这些应用,我们可以看到“日上三竿”这个成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