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其中“做大岁”和“白额春联”是两大特有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莆田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还展示了莆田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坚韧和团结。
历史背景
抗倭历史: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侵占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导致大量百姓伤亡和家园被毁。次年,人们在二月初四重新过年,称为“做大岁”,以纪念这段历史。
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率军大败倭寇,兴化城得以光复,莆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英勇事迹,特别设立了“做大岁”的习俗。
习俗内容
日期和方式:莆田人在正月初四晚上重新围炉庆祝新年,称为“做大岁”,这与传统的除夕夜过年不同。
家庭团聚:做大岁强调家庭团聚,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庆祝团圆和新年。
文化意义
纪念和感恩:做大岁不仅是庆祝新年的方式,更是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和表达对抗倭胜利感激之情的重要活动。
文化传承:这一习俗已经传承了四百余年,成为莆田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背景
抗倭纪念:白额春联的习俗起源于明朝倭寇侵占莆田期间,人们在哀悼死难亲人的为了保持节日的喜庆,选择在春联上留出白额。
清兵统治时期:相传清代顺治五年,莆田人在贴红联时,因抗议清强令贴红联,故意露出白联一截,以示哀悼。
习俗内容
春联的形式:白额春联在红纸上方留有两寸长的白纸额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贴法:在贴上大红的春联后,故意露出一小截白联,以示心有余哀。
文化意义
纪念和哀悼:白额春联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也是对历史的纪念,提醒后人不忘历史的伤痛。
文化传承:这一习俗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成为莆田春节文化中独特的标志。
莆田的“做大岁”和“白额春联”习俗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希望。这些习俗展示了莆田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坚韧和团结,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莆田春节习俗有以下独特传统活动:
1.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百姓家春节活动的先声。妇女们准备供品祭拜土地公,祈求土地保佑,晚上商家会摆“尾牙宴”宴请员工。
2. 扫巡:每年腊月年关时,家家户户选择天气晴朗的农历双日进行扫尘,寓意扫除霉运,开启幸福。
3. 做红团:过年时家家户户必做红团,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进行。
4. 白额春联:莆田仍保留贴白额春联习俗,红纸上方留有两寸长的白纸额头,象征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新年的祈福。
5. 辞年:除夕子时,人们在家门前或阳台上摆好供桌,祭谢天地,辞别旧岁,祈求来年平安。
6. 围炉:除夕夜吃丰盛的年夜饭,象征团圆和丰收。
7. 正月初二不走亲:源于明嘉靖倭寇陷城的历史,百姓在初二不走亲访友,以纪念这段历史。
8. 正月初四做大岁:因历史原因,莆田人在正月初四重新做岁,庆团圆、贺新春。
9. 初五再吃平安面:初五早餐吃线面,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白额春联是莆田地区独特的春节习俗,其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如下:
具体表现形式
春联的特殊设计:白额春联,即在红纸上方留有两寸长的白纸额头,也称为“白头春联”。
贴春联的时间:莆田人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左右贴春联,以迎接新春佳节。
与红色春联的结合:在正月初四“做大岁”时,人们会在已贴好的白额春联上再贴上大红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以示心有余哀。
象征意义
纪念历史事件:白额春联与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占兴化府城的历史事件有关,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悼和对历史的记忆。
表达哀思与喜庆:白额春联的红白相间设计,既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又体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象征着在悲伤中寻找希望。
文化传承:白额春联作为莆田地区独特的年俗,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莆田地区在春节期间有以下特定的食品消费习惯:
1. 红团:红团是莆田最具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每年腊月廿七、廿八起,家家户户都要做红团。
2. 线面: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碗线面,俗称“开正添岁面”,寓意添了一岁,平安、健康。
3. 做大岁:正月初四,家家户户重新围炉,做大岁,庆团圆、贺新春。这个习俗源于明代抗倭的历史。
4. 吃平安面:正月初五早上,家家户户早餐吃线面,寓意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5. 辞年:除夕子时,人们会在家门前或阳台上摆好供桌,祭谢天地,辞别旧岁。供桌上摆满花果茶酒等祭品。
6. 围炉:除夕夜,家家户户吃丰盛的年夜饭,桌上摆满各色寓意吉利的美食,如鲫鱼、蟹、虾、甜丸子等。
7. 插粉:大年三十中午必吃的传统美食,寓意大家不要忘本,忆苦思甜。
8. 妈祖面:正月初一、初五早上的妈祖面,寓意平安、长寿、添岁。
9. 荔枝肉:炸得金黄酥脆、外脆里嫩的荔枝肉,寓示着生枝生叶,生骨长肉。
10. 甜丸子:寓意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