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冬至习俗丰富多彩,食物选择也具有地方特色。了解福州冬至的传统食物和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和家庭传统。
米时
福州冬至的传统食物是“米时”,福州方言称为“拨隆细”。它是用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捞干后在黄豆粉、花生碎、芝麻、白糖中打几个滚后食用。
米时的制作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富含地方特色。其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满,是福州人对家庭团聚的美好寓意。
汤圆
除了米时,福州人在冬至还会吃汤圆,象征团圆和美好。汤圆以细腻的糯米粉揉合成面团,包裹着浓郁的黑芝麻馅料,捏塑成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汤圆,入口即化,软糯香甜。
汤圆作为冬至的另一种传统食物,体现了南方人对团圆和甜蜜生活的向往。其制作简单但寓意深远,是冬至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酿酒
福州人在冬至还有酿酒的习俗,特别是在冬至这一天。酿好的酒称为“冬酿”,因为这一天气候适合酿酒,且糯米比早稻米更适合酿酒,酿出的酒更醇更香。
酿酒不仅是福州冬至的传统习俗,也是家庭团聚和祈福的一种方式。冬至时节的低温适合酿酒,酿出的酒不仅美味,还能保存较长时间。
搓米时
搓米时是福州冬至的重要习俗之一。冬至前一天晚上,全家会围坐一起搓米时,寓意团圆。搓好的米时在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黄豆粉加糖食用,象征好运。
搓米时不仅是制作食物的过程,更是家庭团聚和增进感情的重要活动。其圆形和制作过程中的互动,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圆。
扫墓祭祖
福州冬至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在外工作或做生意的人会返乡在冬至这天祭祖后上山扫墓,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扫墓祭祖是冬至的重要习俗,体现了福州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庭的重视。这一习俗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祈福。
捏土人
在冬至这一天,孩子们会玩捏土人的游戏。小土人一年会出现两次,一次是中秋节,另一次就是冬至。一对小土人摆在案桌前,寓意“回进宝”。
捏土人不仅是儿童的游戏,更是家庭互动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家庭的重要性。
福州的冬至习俗丰富多彩,食物选择也具有地方特色。米时、汤圆和酿酒是福州冬至的传统食物,而搓米时、扫墓祭祖和捏土人则是重要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他们在节日中的团圆和祈福的美好愿望。
冬至是福州人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福州人会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习俗来庆祝,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福州人对冬至的重视,也蕴含着他们对家庭、祖先和未来的美好祈愿。以下是福州冬至的主要习俗:
搓“米时”:在冬至前夜,全家围坐一起搓“米时”,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寓意团圆和“时来运转”。
吃“米时”:冬至当天,福州人会煮好“米时”,并在黄豆粉、花生碎、芝麻、白糖中滚一滚后食用,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酿青红酒:冬至是酿青红酒的最佳时间,家家户户炊饭酿酒,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吃鱼丸:鱼丸是福州特色小吃,冬至吃鱼丸,寓意“团团圆圆”。
祭祖:冬至是传统的祭祀节日,福州人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
数九消寒:从冬至日开始,按9天一个时段,分为9段来“数九”,亦称“冬九九”,以此来记录冬天的寒冷程度。
福州冬至的特别食品是“米时”(福州方言:拔隆细),这是福州人在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既代表团圆又代表孝顺的意思。以下是关于“米时”的详细信息:
“米时”的制作和食用方法
“米时”一般用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捞干后在黄豆粉、花生碎、芝麻、白糖中打几个滚后食用。
“米时”的寓意
“米时”象征着团圆和“时来运转”,是福州人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庭关爱的方式。在冬至这天,福州人会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以此祈福来年好运。
其他福州冬至食品
除了“米时”,福州人在冬至还会吃福桔、鱼丸、肉燕、荔枝肉、佛跳墙等传统美食,这些食物不仅美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庭情感。
福州冬至的传统食品主要是“米时”,其制作方法如下:
1. 材料准备:将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
2. 压干:将米浆压成半干状态。
3. 搓成丸子:将半干的米浆搓成圆形丸子。
4. 煮熟:将搓好的丸子放入水中煮熟。
5. 裹粉:煮熟的丸子外裹黄豆粉、芝麻、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