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之猪好不好 过去的猪好在哪里

小编

夕阳的余晖洒在农家小院的猪圈上,几头肥硕的白猪正悠闲地拱着食槽,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常说:"从前的猪啊,连哼哼声都比现在快活。"

吃得天然

过去的猪确实吃得简单却纯粹。玉米秆碾碎拌上米糠,偶尔掺些烂菜叶,猪食桶一敲,整条村都能听见猪群兴奋的嚎叫。没有促生长的添加剂,猪长得慢,但肉质紧实。记得杀年猪时,大铁锅里飘着的油花金黄油亮,煮出来的酸菜白肉带着清甜,那是现在超市冷鲜柜里难寻的滋味。

活得自在

旧时的猪圈多是土坯砌的,虽然简陋,但足够宽敞。母猪能带着小猪崽在泥坑里打滚,夏天蹭痒痒的榆树桩被磨得发亮。隔壁张大爷总说:"猪要晒够太阳,肉才不腥。"现在的规模化养殖场里,钢铁栏杆隔开的格子间,连转身都费劲,哪还有撒欢的余地。

过往之猪好不好 过去的猪好在哪里

养得用心

农户把猪当半个家人伺候。王婶每天清晨割完猪草,总要挑最嫩的苋菜尖;李叔会定期给猪圈垫新稻草,连积肥都讲究"三层秸秆一层土"。谁家猪病了,赤脚兽医带着草药来,针管里推的是柴胡注射液,不是五花八门的抗生素。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照料,让猪肉自然带着谷物香。

处得亲近

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喂猪,猪听见小主人的脚步声会立起前蹄扒圈门。过年杀猪时主人家往往红着眼圈,毕竟养了整年的猪,早记住了它耳朵上的花纹。现在自动化喂食系统虽方便,但冰冷的机械臂永远替代不了那份"啰啰啰"唤食时的人情味。

灶台上的腊肉正滴着油,我想起外婆腌肉时总念叨:"现在的猪三个月出栏,哪像从前,喂满三百天的猪肉才能挂得住盐。"或许我们怀念的不只是猪肉的味道,更是那段人与牲畜相互陪伴的温暖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