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窗外传来一阵阵清脆的"唧唧"声,蛐蛐的鸣叫像一串小铃铛,忽远忽近地飘进耳朵里。老人们常说,这小东西突然多起来,怕是有什么说道……
农事晴雨表
蛐蛐最爱在潮湿温暖的草堆里安家。要是连着几天听见它们叫得特别欢,八成是天气要变。村里种地的张叔有经验:"傍晚蛐蛐声比知了还响,第二天准下雨。"这些小生灵比天气预报还灵,它们急着找干燥地方躲雨时,翅膀摩擦的声响会格外密集。
家宅有生气
老辈人看见蛐蛐蹦进厨房非但不赶,还会抓把米粒撒在墙角。他们说这是"活财神",蛐蛐愿意落脚说明家里暖和干净。尤其是秋凉时节,要是门缝里钻进来几只油光水滑的黑蛐蛐,老太太准会笑呵呵念叨:"冬储粮满仓喽!"
夜鸣催人静
失眠的人总嫌蛐蛐吵,可读书人却觉得这声音提神。古时候书生挑灯夜读,就指着窗外的蛐蛐声赶走瞌睡虫。现在有些茶室专门养蛐蛐,那节奏分明的鸣叫像天然白噪音,比流水声还让人心静。要是哪天突然听不见这声音,反倒觉得少了点什么。
生态警示灯
河沿边的王大爷发现,这两年蛐蛐个头比从前小了。环保局的年轻人告诉他,蛐蛐对农药特别敏感,田里要是过量打药,最先消失的就是它们。现在有些果园专门留出杂草区,就是给蛐蛐这类小虫留条活路,它们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在变好。
其实蛐蛐就是蛐蛐,既不是吉兆也不是凶兆。这些小生命用自己方式陪着人们过日子,它们的鸣叫是夏天的背景音,也是大自然写给我们的便签条。下次再听见蛐蛐叫,不妨蹲下来看看这些穿黑褂子的小音乐家,或许能读懂更多生活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