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的时辰吉凶可以通过查询黄历和时辰吉凶表来确定。以下是对这一天的时辰吉凶进行详细分析。
23:00-00:59
此时辰对应的天干地支为壬午,星神为白虎,属于凶时。宜祈福、求嗣、出行、求财、嫁娶、安葬,忌祭祀、祈福、斋醮、开光、赴任、出行。
白虎星神代表凶险,适合进行一些简单的祈福和求财活动,但应避免复杂的宗教和官方活动。
01:00-02:59
此时辰对应的天干地支为癸未,星神为玉堂,属于吉时。宜祈福、求嗣、纳采、嫁娶、出行、求财、开市、交易、安床、修造、入宅、安葬、赴任、见贵。
玉堂星神代表吉祥,适合进行各种重要活动,包括结婚、出行和交易等,能够带来好运和顺利。
03:00-04:59
此时辰对应的天干地支为甲申,星神为天牢,属于凶时。宜祈福、求嗣、订婚、嫁娶、安床、移徙、入宅、修造、安葬、赴任、见贵、出行、求财。
天牢星神代表凶险,适合进行简单的祈福和求财活动,但应避免复杂和官方的活动,以免带来不利影响。
05:00-06:59
此时辰对应的天干地支为乙酉,星神为玄武,属于凶时。宜祈福、求嗣、出行、求财、嫁娶、安葬、修造、盖屋、移徙、作灶、安床、入宅、开市。
玄武星神代表凶险,适合进行简单的祈福和求财活动,但应避免复杂和官方的活动,以免带来不利影响。
07:00-08:59
此时辰对应的天干地支为丙戌,星神为司命,属于吉时。宜作灶、赴任、见贵、求财、出行、嫁娶、认养、移徙、安葬。司命星神代表吉祥,适合进行各种重要活动,包括结婚、出行和交易等,能够带来好运和顺利。
2025年8月4日的时辰吉凶如下:
子时:白虎星神,凶时,适合简单的祈福和求财活动。
丑时:玉堂星神,吉时,适合各种重要活动。
寅时:天牢星神,凶时,适合简单的祈福和求财活动。
卯时:玄武星神,凶时,适合简单的祈福和求财活动。
辰时:司命星神,吉时,适合各种重要活动。
选择合适的时辰进行活动,可以更好地利用天时地利,带来好运和顺利。
2025年8月4日的宜忌如下:
宜:
订婚、嫁娶、安床、移徙、入宅、修造、安葬、求嗣
忌:
出行、安葬、造桥
2025年8月4日的时辰吉凶如下:
子时(23:00-00:59):白虎(凶时),宜求财、见贵、订婚、嫁娶、入宅、开市、安葬、求嗣,忌赴任、出行、祭祀、祈福、斋醮、开光。
丑时(01:00-02:59):玉堂(吉时),宜祈福、求嗣、纳采、嫁娶、出行、求财、开市、交易、安床、修造、入宅、安葬、赴任、见贵,忌吉时良辰百无禁忌。
寅时(03:00-04:59):天牢(凶时),宜纳采、嫁娶、入宅、安葬,忌赴任、修造、移徙、出行、祈福、求嗣。
卯时(05:00-06:59):玄武(凶时),宜求财、见贵、纳采、嫁娶、入宅、开市、安葬、祈福、求嗣,忌赴任、出行、修造、动土。
辰时(07:00-08:59):司命(吉时),宜作灶、赴任、见贵、求财、出行、嫁娶、认养、移徙、安葬,忌祭祀、祈福、斋醮、酬神、修造、动土。
巳时(09:00-10:59):勾陈(凶时),宜祈福、嫁娶、修造、盖屋、作灶、入宅、安葬、见贵、求财,忌赴任、出行。
午时(11:00-12:59):青龙(吉时),宜纳采、嫁娶、安床、移徙、入宅、修造、安葬、求嗣,忌祭祀、祈福、斋醮、开光、赴任、出行。
未时(13:00-14:59):明堂(吉时),宜修造、盖屋、移徙、作灶、安床、入宅、开市、求嗣、纳采、嫁娶,忌祭祀、祈福、斋醮、开光、赴任、出行。
申时(15:00-16:59):天刑(凶时),宜求嗣、纳采、嫁娶、出行、求财、开市、交易、安床,忌祭祀、祈福、斋醮、酬神、开光、修造、安葬。
酉时(17:00-18:59):朱雀(凶时),宜祈福、求嗣、纳采、嫁娶、出行、求财、开市、交易、安床,忌无。
戌时(19:00-20:59):金匮(吉时),宜祈福、求嗣、纳采、嫁娶、出行、求财、开市、交易、安床、赴任,忌上梁、盖屋。
亥时(21:00-22:59):天德(吉时),宜日破大凶,诸事不宜,忌日破大凶,诸事不宜。
时辰吉凶查询的依据主要源自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天干地支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统。以下是相关信息介绍:
时辰吉凶查询的依据
阴阳五行学说: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由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这些元素之间相生相克,影响着人的命运和运势。时辰吉凶查询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时辰)与五行元素的对应关系,来推断人的吉凶运势。
天干地支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被广泛应用于历法、命理学等领域。每个时辰都与特定的地支相对应,如子时对应鼠,丑时对应牛等。这些地支不仅代表时间,还与五行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时辰吉凶理论。
民间传统与习俗: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通过时辰来推断吉凶的习俗。这些习俗往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选择良辰吉日进行婚嫁、开业等重要活动,以求得好运和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时辰吉凶查询属于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其科学性并未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在面对这类信息时,我们应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