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下聘书是什么意思 古代婚嫁习俗

小编

结婚下聘书是古代婚嫁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象征着订婚的正式确立。了解下聘书的含义和古代婚嫁习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婚姻制度和礼仪。

定义

下聘书,也称为聘书或定亲书,是男方家庭在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时所使用的书面文书。它在纳吉(即订婚)时使用,表明双方已经正式定下婚约。

下聘书不仅是订婚的象征,更是双方家庭达成婚姻协议的正式文件,具有法律和社会认可的意义。

作用

下聘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效力:下聘书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表明双方已经同意婚姻,未经双方同意,不得随意解除婚约。

社会认可:下聘书的交换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确保了婚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文化传承:下聘书的格式和内容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书六礼

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在纳吉时使用,礼书在过大礼时使用,迎书在迎娶新娘时使用。

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提亲,问名是询问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纳吉是占卜婚姻吉凶,纳征是送聘礼,请期是选定结婚日期,亲迎是迎娶新娘。

其他习俗

结婚下聘书是什么意思 古代婚嫁习俗

凤冠霞帔:新娘出嫁时穿戴的华丽服饰,象征着新娘的高贵和婚姻的美满。

十里红妆:女方家为女儿准备的丰厚嫁妆,体现了女方家族的富有和对女儿的关爱。

八抬大轿:古代迎娶新娘时使用的华丽轿子,象征着明媒正娶。

社会秩序的维护

婚嫁习俗通过严格的礼仪和程序,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家庭稳定,体现了对家族和社会的尊重。

文化传承

婚嫁习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一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的体现

婚嫁习俗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对婚姻的高度重视。

下聘书在古代婚嫁习俗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法律效力,是订婚的正式文书。古代婚嫁习俗不仅繁琐且富有文化意义,通过严格的礼仪和程序,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家庭稳定,体现了对家族和社会的尊重。

下聘书在古代婚嫁中是订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具体流程和意义如下:

下聘书的具体流程

1. 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携带象征吉祥的礼物,如大雁,以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和求婚的诚意。

2. 问名:男方通过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以便进行合婚的占卜。

3. 纳吉:男方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神前或祖先案上占卜,若结果为吉,双方婚事初步议定。

4. 纳征:男方在正式婚礼前一个月左右,向女方送去聘书和聘礼,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感激。

5. 请期:男方选择结婚日期,征求女方同意,准备迎娶新娘。

6. 亲迎:婚礼当天,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完成婚礼。

下聘书的意义

1. 正式订婚的标志:下聘书意味着男女双方正式订婚,双方家庭达成婚约。

2. 展示男方诚意:聘书的下达和聘礼的赠送,展示了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同时也是男方家庭财力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3. 法律和社会认可的依据:聘书作为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在法律和社会层面上确保了婚姻的正式性和有效性。

4. 文化传承和礼仪的体现:下聘书是古代婚礼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古代婚嫁习俗中,聘礼和嫁妆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体现了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对未来婚姻的承诺,同时也彰显了女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对女儿的关爱。以下是关于古代婚嫁习俗中常见的聘礼和嫁妆的详细说明:

古代婚嫁习俗中的聘礼

聘书:订亲之书,由男方家长或媒人撰写,附上聘金或聘物,标志着双方正式订婚。

礼书:详细列明聘礼的清单,包括物品名称和数量,用于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时所用文书,新郎在结婚当天交给新娘,作为对新娘的承诺。

古代婚嫁习俗中的嫁妆

生活用品:包括衣服、被褥、家具、书籍、药材等日常所需物品。

金银首饰:象征财富和地位,同时也是新娘的私人财物。

土地和房产:部分富贵之家会陪嫁土地或房产,以确保女儿在夫家有稳定的生活基础。

陪嫁丫鬟:贵族家庭常会陪嫁侍婢,以照顾新娘的生活起居。

特殊物品:如痰盂、红尺、花瓶等,寓意吉祥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下聘书在现代婚姻中通常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聘书通常不被视为劳动合同,因此不具备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