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的这座繁华都市,在车水马龙的高楼之下,其实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古老故事。当我们在外滩看着霓虹闪烁时,或许不会想到,脚下这片土地曾经有个诗意的名字——华亭。
沪渎之名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海这片土地还只是长江口的一片滩涂。那时候,渔民们用竹篱编成一种叫"扈"的捕鱼工具,在河海交汇处讨生活。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作"沪渎"——"沪"指捕鱼的竹栅,"渎"则是入海的小河。直到今天,上海的简称"沪"依然保留着这段渔猎记忆。
云间华亭
到了唐宋年间,随着长江泥沙不断堆积,陆地逐渐向东海延伸。当时松江(今吴淞江)南岸有座繁华的市镇,因附近有华亭谷而得名"华亭"。这里水网密布,白鹭成群,文人墨客常吟咏"云间"美景(华亭古属云间郡)。如今松江区还能找到这段历史的痕迹,比如醉白池公园里那些历经沧桑的亭台楼阁。
上海浦的崛起
北宋时期,吴淞江支流"上海浦"岸边形成了新的集市。商船在这里装卸货物,茶馆酒肆渐渐连成街市。当时人们把吴淞江北岸的集市叫"下海浦",南岸就叫"上海浦"。后来"下海浦"湮没了,而"上海浦"的名字却越叫越响,最终演变成今天的"上海"。在外滩源还能看到当年码头遗址的纪念碑。
申城的由来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曾在此治理水道,疏浚河流。后人为了纪念他,把黄浦江称作"黄歇浦",上海也因此得名"申城"。现在黄浦江上那座著名的"春申号"游轮,名字正是源自这段典故。
从渔舟唱晚的沪渎,到商贾云集的上海浦;从文人流连的华亭,到万商辐辏的申城,这些古老的名字像一串珍珠,串起了上海的前世今生。下次走过城隍庙九曲桥时,或许能听见风中传来的古老回响——那是穿越千年的呢喃,正轻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