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出自东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它比喻虽然在一处失败了,但在另一处却取得了胜利。以下是对这个成语故事的详细解析。
出处
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冯异传》。冯异是东汉开国功臣,以其谦逊和智谋著称。
背景
在东汉开国过程中,冯异初期未能立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在后来为刘秀的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事经过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冯异被派率军西征赤眉军。赤眉军佯败,诱使冯异深入,然后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
刘秀的评价
战斗结束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慰劳冯异,称其在回溪的失利最终在渑池的胜利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辩证看待得失
成语表达了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强调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灰心,而应保持信心,继续努力。
机遇与智慧
成语中的“桑榆”象征着晚景或后期阶段,提醒人们在失去机会的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获得补偿。
现代应用
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鼓励人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机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更是一个鼓励人们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通过冯异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一时失利的情况下,只要保持信心、继续努力,最终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这种辩证的看待得失的智慧,对现代人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冯异传》。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以用来形容以下情况:
1. 先失败后成功:在某个阶段遭遇挫折或失败,但在另一个阶段取得了成功。例如,一个人在事业初期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但通过不懈努力,在后期实现了更大的成就。
2. 不同领域或时间的成功:在不同的领域或时间段内,经历了失败和成功的转变。比如,一位艺术家在绘画领域未能获得认可,但在音乐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3. 努力后的回报:尽管在某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未能立即获得回报,但最终这些努力得到了回报。例如,学生在考试中未能取得好成绩,但通过持续学习和努力,在后续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 逆境中的转机:在面临困境或挑战时,通过坚持和努力,最终找到了新的机会或解决方案。例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度处于劣势,但通过创新和市场调整,最终实现了逆转。
5. 长期目标的实现:在追求长期目标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但最终实现了目标。例如,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多次遭遇失败,但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相近的成语有:
1.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因祸得福,坏事可能变成好事。
2. 因祸得福:因遭遇灾祸而反倒获得了好处。
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在这个时候丧失机会或失败了,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或成功。
4.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比喻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5. 塞翁失马: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也有可能因此得到好处。
这些成语都传达了在失去或失败之后,可能会在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时间得到补偿或成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