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全香是越剧“傅派”的创始人,她在越剧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是关于傅全香的简介、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及其对越剧事业的贡献。
基本信息
姓名:傅全香,原名孙泉香,1923年8月3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
职业: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学艺经历
入科班:傅全香于1933年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花旦,师从鲍金龙。
学艺期间:她学习了施银花的唱腔,并在上海向小白玉梅等艺人学习演唱技巧,吸收了京剧程砚秋和评弹艺人徐云志的发声、运气、吐字等演唱特点。
职业生涯
早期演出:1936年开始在杭州和上海演出,常演《九斤姑娘》一剧而受到观众青睐。
成名时期:1940年在《恒娘》中扮演恒娘而声誉鹊起,1943年在“四季春”挂头牌,戏班更名为全香剧团。
合作与传承:傅全香与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等著名演员多次合作,推动了越剧艺术的发展。
经典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傅全香在1949年与范瑞娟合作演出该剧,获得巨大成功,成为越剧的经典剧目之一。
《情探》:她在剧中饰演的敫桂英,展现了她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被誉为傅派艺术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傅全香在1980年和1983年两次赴香港演出该剧,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李娃传》:她在剧中饰演的李亚仙,展现了她精湛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江姐》:傅全香在1959年主演了这部现代戏,表现了革命英雄的英勇形象。
其他重要作品
《恒娘》:1940年傅全香以此剧声誉鹊起,展现了她在越剧界的早期成就。
《西厢记》:1954年傅全香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扮演红娘,获得表演一等奖。
《杜十娘》:傅全香在1958年主演的电影《杜十娘》获得了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荣誉奖。
唱腔风格
真假声结合:傅全香的唱腔以真假声结合著称,曲调波澜起伏,富有表现力。
花腔女高音:她被誉为“越剧花腔女高音”,唱腔俏丽多变,润腔华彩,被誉为“金嗓子”。
表演风格
激情与细腻:傅全香的表演富于激情,细腻有神,擅长通过强烈的外部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
悲剧形象:她最擅长表现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形象,如《情探》中的敫桂英。
对越剧的贡献
流派创始人:傅全香创立了越剧“傅派”,并在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动了越剧艺术的发展。
传承与教学:傅全香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积极培养新一代演员,传承越剧艺术。
社会影响
荣誉与奖项:傅全香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如“金唱片奖”、“亚洲最杰出艺人奖”等。
文化影响:她的艺术生涯和作品对后世的越剧演员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越剧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傅全香作为越剧“傅派”的创始人,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成为越剧界的重要人物。她的艺术生涯跨越了七十多年,创作了众多经典剧目,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越剧演员。傅全香不仅为越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玉兰(1921年12月27日—2017年4月19日),浙江新登人,越剧女演员,工小生,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玉兰是越剧“徐派”创始人,其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
徐玉兰简介
徐玉兰于1921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新登镇,自幼对越剧产生浓厚兴趣。1933年,她进入东安舞台科班学艺,初习花旦,后改老生。1941年,徐玉兰在越剧《盘夫索夫》中正式改唱小生,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徐玉兰代表作品
徐玉兰的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厢记》中的张珙、《春香传》中的李梦龙、《追鱼》中的张珍、《北地王》中的刘谌等。
越剧的主要唱腔包括以下几种:
1. 四工腔:这是越剧早期最基本的唱腔,音调活泼明快,旋律质朴流畅,清新优美而带有乡土味。
2. 尺调腔:由袁雪芬于1947年首创,音调委婉细腻,柔和深沉,适合表现婉约深情的角色。
3. 弦下腔:这是“尺调腔”的反调,音域低沉,旋律优美流畅,适合表现悲愤激越的情绪。
4. 落字腔:又称“六字调”,音调醇厚深沉,适合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
越剧起源于清朝末年,最初以男性农民表演的落地唱书形式为表现,后来逐渐演变为在农村草台和庙台上演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小歌班”。以下是越剧的起源和发展的详细过程:
起源
落地唱书:越剧的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于清咸丰十二年(1852年)所创。
小歌班: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
发展
进入上海: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粗糙简陋,观众寥寥无几。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女性班底:自1923年后,出现了全由女性组成的演出班底。在抗日战争期间,女性班底逐渐成为主流,致使男班和男女合演的班底逐渐式微。
越剧改革:1942年,袁雪芬首创了越剧改革,通过多方努力,越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为越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流派形成
傅派:傅全香是越剧“傅派”艺术的创始人,她的表演风格以广学博取、勇于开拓而著称,在新越剧的基础上,拓展了“写意”风范,并创造了真假声完美融合、华丽多彩、荡气回肠的傅派唱腔。
其他流派: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