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庙宇檐角滴落的水珠在签筒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求签人颤抖的手指从竹筒中抽出一支朱漆斑驳的上上签时,脸上瞬间绽放的笑容,像极了被阳光突然照亮的青石板。但当他捧着签文走出山门,迎面撞见倾盆大雨时,忽然迟疑了——这闪着金光的吉兆,真能撑起生活的重量吗?
吉签未必是糖
村里老裁缝抽到过"蟾宫折桂"的上上签,第二天就把积蓄全投给了所谓的高回报理财。结果对方卷款跑路时,泛黄的签文还贴在他家佛龛上。就像过年时塞进嘴的酥糖,咬开才发现里头裹着发苦的馅儿。签文说的"蟾宫"或许指月亮,"折桂"可能只是说中秋该买桂花糕,但人总爱往最甜处想。
凶签未必是刀
巷尾卖豆腐的张婶连续三年抽到"乌云遮月"的下下签。她倒看得开,雨天就改卖姜糖水,雾天推出暖胃豆腐羹。去年台风季,别人囤的货全闷坏了,她因常备防潮设备反而赚了一笔。签文像天气预报,说下雨未必是让你躲被窝,也可能是提醒你该买把结实的伞。
签文不过是个引子
茶楼说书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两个书生同求功名签,一个得上上签后日日宴饮,一个得下下签后焚膏继晷。放榜时后者高中,签筒里的竹条哪管人间事?就像炒菜时的味精,放对了提鲜,放多了反倒败味。签文的价值,从来都在求签人自己的手掌心里攥着。
生活才是解签人
见过把上上签供在神龛却赌光家产的赌徒,也见过把下下签折成纸船给孩子玩的母亲。庙门口总坐着个瞎眼解签老人,他常说:"签文是块糯米纸,含在嘴里会化,咽下去撑不着。"去年洪水退去后,最先把店铺收拾开张的,正是那个总抽到"浪里行舟"凶签的杂货铺老板。
雨停了,求签人的身影在青石板上拖出长长的尾巴。他忽然把签条系在了路边的桃树枝上,像系住一个轻飘飘的承诺。远处传来小贩的吆喝声,新蒸的桂花糕正冒着热气,这才是结结实实的生活。签文的朱砂迟早会褪色,但人总得学会自己调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