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这些名称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它们承载着千年来人们对时间的朴素认知。让我们像翻开一本泛黄的老黄历般,循着这些特别的发音,触摸藏在时辰里的生活智慧。
子时
"子"读作zǐ,像轻轻吐出瓜子壳的声音。夜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万籁俱寂时,老鼠偷偷出洞的窸窣声仿佛还回荡在这个读音里。
丑时
"丑"念chǒu,三声转折像老牛反刍的喘息。凌晨一点到三点,牛棚里传来咀嚼草料的声音,这个带着泥土味的读音总让人想起农家的温暖。
寅时
"寅"读yín,舌尖轻抵上颚如虎须颤动。三点到五点天将亮未亮,山间猛虎的咆哮化作这个带着晨露气息的发音。
卯时
"卯"发mǎo音,像兔耳突然竖起的模样。五点到七点朝阳初升,带着露水的胡萝卜被啃食的脆响,就藏在这个活泼的读音里。
辰时
"辰"念chén,二声上扬如龙抬头。七点到九点晨雾弥漫,传说中神龙行云布雨的气势,都凝结在这个充满力量的发音中。
巳时
"巳"读sì,舌尖轻擦齿间似蛇信吞吐。九点到十一点日头渐高,草丛里游蛇掠过时沙沙的声响,正应和着这个灵动的读音。
午时
"午"发wǔ音,饱满如正午阳光。十一点到十三点日正中天,这个带着麦草香气的读音,总让人想起田间歇晌时碗筷相碰的叮当。
未时
"未"读wèi,尾音下坠似羊儿低头。十三点到十五点日影西斜,山坡上绵羊"咩咩"的叫声,化作了这个带着青草味的发音。
申时
"申"念shēn,气流从齿间穿过如猴儿呲牙。十五点到十七点夕阳西照,山林间猕猴嬉闹的吱吱声,都藏在这个俏皮的读音里。
酉时
"酉"读yǒu,圆唇发音似鸡冠颤动。十七点到十九点暮色四合,农家院里公鸡打鸣的余韵,还停留在这个带着稻谷香的发音中。
戌时
"戌"发xū音,短促如犬吠。十九点到二十一点华灯初上,村口黄狗警惕的叫声,凝固成这个带着炊烟气息的读音。
亥时
"亥"读hài,开口呼气似猪拱食。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夜深人静,猪圈里传来的哼哼声,成了这个带着睡意的读音。
这些带着生命律动的读音,像十二个会说话的小精灵。当我们在黄昏念出"酉时",舌尖就会尝到新米的甜香;深夜轻呼"子时",耳畔仿佛响起更夫敲梆的悠远回音。它们不只是时间刻度,更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声音密码,藏着对天地万物的温柔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