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回娘家吗?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我揉了揉眼睛,看了眼手机上的日期——正月初二。这个日子对许多出嫁的女儿来说,总是带着一丝期待和纠结:今天要不要回娘家呢?
当然要回!
回娘家这件事,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选择题。小时候,我就记得妈妈每年初二一定会带着我和弟弟回外婆家。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一家人挤在班车上,颠簸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可外婆早早站在村口张望的身影,还有桌上热腾腾的饭菜,让所有的疲惫都值得。
现在轮到我成家了,这个习惯依然没变。婆婆常说:“初二回娘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丢。”丈夫也支持,早早备好了礼物,催着我收拾东西出发。其实回娘家哪需要什么理由呢?就是想看看爸妈,吃一口家里的饭,听他们唠叨几句“怎么又瘦了”。
回家的理由很简单
有人说,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平时视频电话不断,何必非得初二赶回去?可屏幕再清晰,也比不上真实地坐在他们身边。妈妈的手擀面,爸爸泡的茶,还有院子里那棵老枣树,都是隔着手机感受不到的温暖。
去年因为疫情没能回去,爸妈虽然嘴上说“安全最重要”,可除夕那晚视频时,我还是看到妈妈偷偷抹眼泪。那一刻我才明白,回娘家不仅仅是传统,更是给父母的一份心安。
路上都是团圆的味道
开车往娘家走的路上,能看到不少和我一样的“回门队伍”。车窗里闪过一张张笑脸,后备箱塞满年货,偶尔堵车也不见人着急——大家都知道,路的尽头有人在等。
快到村口时,远远就瞧见爸爸站在那棵老槐树下。他假装是出来散步,可我清楚,他至少提前半小时就在这儿转悠了。妈妈照例在厨房忙活,锅里炖着我最爱的羊肉萝卜,香味飘得满院子都是。弟弟一家比我们早到,小侄女扑过来喊“姑姑”,那一刻,所有奔波都成了甜。
回的不是家,是牵挂

吃过午饭,妈妈拉着我的手说东说西,从亲戚家的喜事说到邻居的猫生了崽。爸爸默默把我的茶杯续满,又往我包里塞了一罐他晒的菊花茶:“你总熬夜,喝这个好。”这些细碎的瞬间,才是回娘家真正的意义。
傍晚临走时,后备箱被塞得满满当当:自家种的青菜、腌好的腊肉、甚至还有一袋新挖的土豆。妈妈总说“城里买的哪有家里好”,其实她不知道,我带走的何止是这些——还有被爱填满的心。
车子驶出村子,后视镜里两个身影越来越小,却始终没转身回去。我知道,明年初二,他们一定还会这样等着。而我,也一定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