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印度童婚是怎么回事

小编

在印度一些偏远乡村,仍能看到十几岁的女孩披着嫁衣的场景,童婚就像一道深深的伤疤,刻在这个古老国度的肌理之中。

传统陋习

童婚在印度已有上千年历史,最初与宗教教义、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印度教经典曾提到女孩在青春期前结婚能提升家族荣誉,而贫困家庭则把嫁女儿视为减轻经济负担的手段。这种观念如同顽固的藤蔓,即便在现代社会仍难以根除。

现实推手

贫穷是最大的帮凶。许多家庭担心女儿长大后嫁妆要得更多,索性趁早“低价”出嫁。更有甚者,父母外出打工时,认为早点让女儿结婚能“有人照应”。一些地区治安混乱,女孩早婚反而被扭曲成“保护她们安全”的方式。

法律空转

印度1929年就立法禁止童婚,后来多次修订法律,将女性婚龄从15岁逐步提高到18岁。但讽刺的是,这些法律在乡村形同虚设。由于执法成本高、村民包庇,童婚常以“秘密仪式”进行,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恶性循环

童婚女孩大多被迫辍学,缺乏谋生技能,只能依赖夫家。她们未发育成熟就怀孕,难产死亡率是成年产妇的两倍。更可怕的是,这些女孩长大后,又会因循旧例让自己女儿重复悲剧,形成代际传递的怪圈。

改变的曙光

近年来,印度出现“自行车新娘”等反抗故事——有女孩骑车逃婚并报警。NGO组织通过乡村戏剧、女子学校等方式逐步改变观念。2017年一项调查显示,童婚率已从54%降至27%,虽然缓慢,但希望的火苗已然点燃。

解读印度童婚是怎么回事

(全文约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