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塑瓦脊是什么,陶塑瓦脊的由来作用

小编

陶塑瓦脊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品,主要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岭南地区的祠庙建筑。它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文化和艺术水平。

定义

陶塑瓦脊,又称“公仔脊”、“花脊”,是一种装置在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高浮雕陶塑艺术装饰品,常用人物、动物、花卉等题材,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

艺术特征

陶塑瓦脊的题材多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花果、鸟兽、纹样、器皿等,自清代中晚期起,随着粤剧的兴起和发展,以粤剧传统剧目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人物瓦脊开始备受推崇。

陶塑瓦脊的装饰题材丰富,塑型繁复,层次分明,釉彩主要有黄、绿、蓝、褐、白五色,颜色艳丽,经过雨水以及阳光的腐蚀后仍然鲜亮醒目。

历史渊源

陶塑瓦脊的烧制历史非常久远,据资料记载,陶塑瓦脊在唐末时期已有生产,到明清更趋兴盛。

早期生产的瓦脊装饰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花鸟、瑞兽、山水等浮雕图案,自清代末期,尤其是咸丰以后,随着广东粤剧的兴起和发展,以粤剧传统剧目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人物瓦脊受到人们的欢迎。

文化背景

陶塑瓦脊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文化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岭南地区的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

瓦脊上的装饰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体现了陶塑艺人精湛的制陶水平和艺术高度。

装饰作用

陶塑瓦脊作为建筑构件,安装在传统建筑屋顶之上,体型庞大,以连景的形式呈现,观赏者需要从下往上的远距离欣赏,因此在塑造过程中必须将人物身体向前倾斜,形成良好的观赏视线。

瓦脊上栩栩如生的琉璃陶塑故事人物瓦脊,别具一格的灰塑,山墙上纤巧细腻的砖雕,各类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装饰,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等,均体现了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

文化象征

陶塑瓦脊上的装饰题材,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汉族民间的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等,反映了当时石湾陶塑业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之高。

瓦脊上的人物造型粗犷,只刻画出眼睛轮廓,忽略眼珠的雕琢,流行一种说法:“瓦脊公仔,有眼无珠,有前无后”,这种造型方式不仅美观,还能增强视觉冲击力。

地方特色

陶塑瓦脊是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瓦脊上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反映了岭南地区的民间生活和文化特色,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愿望和当时的居住条件。

现代发展

现代社会中,陶塑瓦脊不仅继续应用于传统建筑,还在一些现代空间中通过重新设计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石湾瓦脊在现代建筑中的再创造,既保留了传统价值,又融入了现代审美。

陶塑瓦脊的再创造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和创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陶塑瓦脊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品,主要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岭南地区的祠庙建筑。它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文化和艺术水平。通过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题材,陶塑瓦脊展示了岭南地区的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体现了古代汉族工匠的精湛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在现代社会中,陶塑瓦脊通过重新设计和创新,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陶塑瓦脊,作为岭南地区汉族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以下是对陶塑瓦脊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详细探讨:

历史渊源

起源时间:陶塑瓦脊的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时期,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发展过程:早期瓦脊上的装饰图案主要是花鸟、瑞兽等吉祥图案,而到了清代末期,随着粤剧的兴起,以粤剧故事为题材的人物瓦脊开始流行。

文化背景

艺术表现:陶塑瓦脊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岭南地区汉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社会风尚:瓦脊的题材和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

工艺技术:陶塑瓦脊的制作技艺是石湾陶塑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

传承保护

传承方式:陶塑瓦脊的制作技艺主要依靠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建筑的减少使得技艺传承面临挑战。

保护措施:2022年,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被广东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为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陶塑瓦脊在古建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主要集中在岭南地区的传统祠庙和豪宅中,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应用实例:

1. 佛山祖庙:佛山祖庙是岭南地区汉族传统建筑装饰的一个典型代表,其陶塑瓦脊以精湛的石湾陶塑工艺技术和丰富的岭南地区汉族传统文化价值而著称。祖庙的陶塑瓦脊以人物故事为主,包括“穆桂英挂帅”、“郭子仪祝寿”、“姜子牙封神”等,这些瓦脊不仅装饰了建筑,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

2. 广州陈家祠:广州陈家祠是岭南地区另一处著名的古建筑,其屋顶装饰有大量石湾陶塑瓦脊。这些瓦脊以粤剧折子戏中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人物形象生动,背景丰富多样,包括亭台楼阁、山水风景等。陈家祠的陶塑瓦脊总长度约163米,共塑有1109个人物,展示了石湾陶塑技艺的高超水平。

3.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德庆悦城龙母祖庙的陶塑瓦脊修复工作由中山市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传承人何湛泉主持。他历时七年完成了瓦脊的修复,展现了传统陶塑技艺与现代修复技术的结合。

4. 澳门普济禅院:澳门普济禅院的陶塑瓦脊以精细的工艺和丰富的题材著称,包括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和花鸟装饰等。这些瓦脊不仅美化了建筑,还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陶塑瓦脊的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是确保其艺术效果和耐久性的关键。以下是对其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的详细介绍:

制作工艺

配土:根据不同泥料中的铁、铝、硅等微量元素比例进行配方混合,通常使用黑泥、灰白泥和细沙等。

陶塑瓦脊是什么,陶塑瓦脊的由来作用

炼泥:通过真空练泥机等现代化设备去除陶土中的气泡和杂质,使陶土干湿均匀适中。

陈腐:将练好的陶泥封存放置一段时间,使陶土里的微量元素充分溶解,提高可塑性。

制作泥坯骨架:制作瓦脊用的陶泥经过多次的精炼提纯后,人工切制成泥板块,制作成厚约1.5厘米,宽60-70厘米,长70-90厘米的泥板。

塑型:在骨架上添加各种泥塑构件,使用继承了按塑、捏塑、捺塑、刀塑、贴塑等所有陶塑工艺。

素烧:将泥坯以800℃~1000℃素烧,使坯体里的水分、有机物得到充分的挥发和燃烧,增加坯体的强度。

制釉:利用植物灰、矿物、金属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成所需的釉料。

施釉:根据作品的特点对素坯各部位进行施釉,使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

装窑:将作品放置在龙窑中,合理利用空间,由里到外放置。

祭窑:按照传统习俗,每次装窑完毕,师傅都会带领工人们一起祭祀龙母和火神,以祈求烧窑过程一切顺利。

烧窑:以松枝、松柴为燃料,分预热、上火、高温还原等几个步骤,温度最高可达1250℃。

出窑:停火后,静待两天让作品自然冷却,出窑时由外到里把作品逐件取出,要轻拿轻放。

打磨拼装:对出窑作品进行精细的打磨,将分段烧制完成的瓦脊拼装成一条完整的瓦脊。

材料选择

陶泥:选择具有良好可塑性和支撑性的陶泥,粗陶泥用于瓦脊的脊身,细陶泥用于制作公仔。

釉料:采用古法配方的传统植物釉,使烧制的陶器釉色鲜艳、古朴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