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闷热的傍晚,街角飘着纸钱燃烧的青烟,老太太们蹲在路边画着白圈,我才猛然想起——今天是中元节啊。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固定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就像春节总在正月初一那样雷打不动。去年邻居张大爷掰着指头算日子:"七月半要提前买金箔纸,今年闰月得往前推两周",结果还是记岔了,最后全家连夜叠元宝叠到凌晨三点。你看,连老辈人都容易搞混,更别说现在捧着手机的年轻人了。
这个日子在阳历里是"会跑"的。前年中元节落在8月12日,去年变成8月30日,今年又蹦到8月21日。就像捉迷藏似的,得翻着黄历才能逮住它。我见过超市在中元节前半个月就堆起祭品,也有粗心的上班族当天才慌慌张张找香烛店——结果发现货架早被扫空了。
鬼门开的时辰
老人们说七月整月都要谨慎,但重头戏在十五这天。清晨菜市场就挤满买鸭子的主妇,据说扁嘴禽能渡魂。下午四点刚过,弄堂里就响起此起彼伏的碗筷声,家家赶在太阳落山前开席。去年对门李婶忘了时辰,晚上七点才摆供桌,被她婆婆念叨了整年"饿着先人"。
现在年轻人虽然不信这些,但也会在这天默契地避开夜泳。就像我同事小王说的:"宁可信其有嘛,反正加班到九点回家,看见路边烧纸总觉得凉飕飕的。"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忌讳,比任何科普文章都来得顽固。
现代人的过法
写字楼里的中元节早就变了样。去年公司行政买了电子蜡烛摆在前台,结果保洁阿姨偷偷换成真蜡烛;外卖平台推出"代客祭祖"服务,没想到最受欢迎的是给宠物狗烧玩具的订单。小区微信群里更热闹,有人问"在线烧纸算不算心诚",底下吵了三百多条回复。

最让我感慨的是巷口那个总玩手机游戏的初中生。去年中元节傍晚,我看见他蹲在爷爷身边,笨手笨脚地学折纸衣。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捏着金箔纸,孩子盯着看得很认真,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个画面比任何民俗讲座都更能说明,为什么七月十五能流传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