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描述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的鞭炮声噼啪作响,李婶站在厨房里麻利地贴着灶王像,女儿小婷却在一旁欲言又止。原来婆家早早就催她回去过节,可李婶心里总惦记着老话儿:"嫁出去的闺女,小年不能看娘家灯。"这规矩,真能绊住团圆的路吗?
答案:当然可以!
其实哪有什么铁打的规矩!小年回不回娘家,全看自家人怎么商量。过去说"闺女看了娘家灯,娘家三年不添丁",不过是老一辈担心女儿在婆家难做人的托词。现在早没人当真了——隔壁王阿姨家去年儿子儿媳一起回娘家过小年,今年照样抱上了大胖孙子。
关键在沟通
小婷后来想了个两全的法子:二十三在婆家祭灶,二十四南方小年就带着女婿回娘家。两家老人视频连线一起剪窗花,反倒比往年更热闹。可见只要夫妻俩商量好,提前给两边父母递个"今年轮着过"的软话,谁还会真计较?
新风俗更暖心
现在年轻人更灵活。同事小林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干脆把小年变成"团圆接力赛"——中午在娘家吃糖瓜,晚上赶回婆家包饺子。路上刷到短视频里说"现代灶王爷都联网办公了",逗得全家哈哈大笑。传统是人定的,日子却是自己过的。
实在为难有妙招
若遇上特别讲究的老人,不如变通着来。像前楼张姐,小年当天让女儿在婆家视频拜灶王,自己把娘家准备的祭灶糖用同城快递寄过去。既全了礼数,糖瓜的甜味儿也没耽误。要我说,这比硬生生拆开母女俩强多了。
窗外的雪渐渐停了,李婶终于笑着帮女儿收拾行李:"带着妈蒸的粘豆包回去,代我给亲家灶王爷捎句好话。"你看,只要心里装着彼此,哪有什么非得怎样的规矩。过节的暖意,本就不该被旧俗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