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阳光懒洋洋地爬上门槛,巷子里的鞭炮碎屑还泛着淡淡的香。李婶提着两盒酥糖拐进娘家的胡同,远远就听见小侄子在院里扯着嗓子喊:"姑妈带甜嘴儿的来啦!"
年味未散人先动
城里人总说"破五"才算过完年,可乡下规矩不一样。初六这天,嫁出去的闺女像约好了似的,拎着大包小包往娘家赶。王大爷蹲在村口磨刀石边咂嘴:"瞧这阵仗,比赶集还热闹!"路上碰见的都是熟面孔——张家媳妇抱着穿成红包似的娃娃,刘家闺女胳膊上挎着滴油的腊肉,连村头老槐树下的狗都认得这些回门客,摇着尾巴挨个儿闻裤脚。
厨房里头藏玄机
灶台边早挤满了人。李婶刚把酥糖搁下,就被嫂子塞了把韭菜:"快搭把手,你哥非说要吃三鲜馅饺子!"案板对面,二姐正麻利地剁肉馅,刀背把砧板敲得咚咚响。小辈们猫着腰钻进钻出,偷捏刚出锅的炸丸子,让老太太举着擀面杖虚晃着吓唬。蒸笼冒起的白气糊了窗户,外头人只听见里头笑骂:"醋瓶子传过来!""这饺子皮擀得能糊风筝啦!"
八仙桌上有文章
中午开席时,圆桌底下炭盆烤得人脚底板发烫。老爷子抿了口闺女带来的酒,突然掏出一叠红包:"今年咱换个规矩——哪个娃能说句吉祥话,就赏双份压岁钱!"孩子们顿时炸了锅,五岁的豆子抢着喊"寿比南山",结果被表姐揭穿:"昨儿他爹教了半宿就会这一句!"满屋子笑倒一片,震得房梁上的干辣椒簌簌掉渣儿。
墙根底下唠家常
日头偏西时,男人们围着茶壶侃收成,女人们蹭着墙根晒暖。李婶给老娘揉着肩膀,听隔壁吴嫂倒苦水:"你家女婿还知道帮着洗碗,俺家那个吃完饭就挺床上刷手机!"不知谁接了句:"要不怎么说初六是'女婿现形日'呢?"逗得老太太们假牙都快笑掉了。西厢房突然传来孩子哭闹——原来几个小祖宗为抢最后块米花糖打起来了。
日落之前备回程
装满了腊肠、腌菜和晒干的山货,回娘家的包袱总是比来时鼓。临出门,老娘突然往李婶兜里塞了个热乎的烤红薯:"路上垫垫,别学你姐减肥饿出胃病!"三轮车突突启动时,后视镜里还能看见老人站在枣树下挥手,枣树枝丫间挂着去年留下的红灯笼,风一吹就晃啊晃的,像极了小时候娘给她梳的羊角辫。
回程的车上,李婶摸到兜里不知何时被塞进的苹果,突然想起嫂子说的俏皮话:"初六的闺女是风筝,线头永远拴在娘家灶台上。"车窗外,晚霞把麦田染得金红,远处已有心急的人家亮起了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