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这个时候,天气渐渐暖和起来,草木萌发新芽,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用各种方式纪念先人、感受春天。这个传统节日里,其实藏着许多温暖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呢。
扫墓祭祖
清明节最核心的活动就是扫墓了。全家人带着鲜花、水果和糕点来到先人墓前,拔除杂草,擦拭墓碑,摆上供品。孩子们学着大人鞠躬上香,听长辈讲述祖先的故事。现在很多公墓还提供"云祭扫"服务,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能通过手机表达思念。记得去年邻居张阿姨教我用湿巾擦照片,说这样先人才能看清我们的脸,小小的举动里都是牵挂。
踏青郊游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古人都懂得这个时候要出门走走。挑个阳光好的日子,约上三五好友去郊外,看油菜花金灿灿地连成片,听溪水叮叮咚咚流过鹅卵石。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年轻人喜欢带上野餐垫,老人们则爱找棵开满花的树底下喝茶聊天。记得带上件外套,春天风还是有点凉呢。
做青团
厨房里飘着艾草香的时候,就知道要过清明了。把嫩绿的艾草汁揉进糯米粉,包上豆沙或咸菜笋丁,垫上粽叶蒸熟。我家奶奶总说:"青团要做得圆滚滚的,祖宗看了才高兴。"现在超市能买到各种口味的,但全家人围坐着包青团的热闹劲儿,才是最好的调味料。刚出锅的青团烫手又烫嘴,可谁都忍不住要马上尝一个。
插柳戴花
老话说"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这天折根柳枝插在门上,或是编成环戴在头上,既应景又好玩。公园里常看见小姑娘们把迎春花编成手链,小男孩把柳笛吹得呜呜响。去年楼下的王爷爷教我用柳条编小篮子,虽然歪歪扭扭的,但装几颗草莓倒是正合适。
放风筝
春风托着各色风筝往蓝天跑,有威武的老鹰、灵巧的燕子,还有长长的蜈蚣风筝。广场上总有几个"风筝高手"热心地帮新手调整线轴。记得小时候我的风筝总栽跟头,隔壁李叔叔教会我要逆着风跑,现在想起来,他放飞的何止是风筝,更是孩子们整个春天的快乐。
赏花拍照
这个时候朋友圈总被粉白的樱花、紫色的二月兰刷屏。植物园里人比花多,大家都想留住春天的样子。建议早起去赏花,晨露未干时的花朵最精神。去年看见一对老夫妻在桃树下互相拍照,爷爷认真地说:"要把后面的花枝也拍进去",那画面比任何风景都动人。
其实清明不只是个伤感的节日。当我们给墓碑描新字时,是在告诉逝者"家里一切都好";当孩子们在墓前蹦跳着分享学校趣事,是先人最想看到的场景。这个连接着怀念与新生的节日,正用各种方式提醒我们:要好好活着,连带着离开的人那份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