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乍动,万物复苏,惊蛰时节的书法作品总带着一股子鲜活劲儿,仿佛笔墨里也藏着蠢蠢欲动的生命力。这时候的书法啊,不像寒冬里那么拘谨,也不似盛夏那般狂放,倒像是刚睡醒的文人,带着三分慵懒七分灵动,在宣纸上舒展开来。
笔走龙蛇显生气
惊蛰书法最爱用行草。你看那笔画,时而如惊雷劈开云层般干脆利落,时而像春虫破土似地蜿蜒扭动。书法家手腕一抖,墨色就从浓到淡自然过渡,活脱脱是春雨浸润泥土的痕迹。特别是写"惊蛰"二字时,那"惊"字的最后一竖常带出飞白,像极了闪电划过的尾巴;"蛰"字的虫字旁则圆润饱满,仿佛真有个小虫在纸下拱动。
墨色浓淡似春阴
这个时节的用墨特别讲究层次。蘸一次墨能写出五六种灰度,浓处如乌云压顶,淡处似晨雾消散。有位老师傅说这叫"墨分五色",其实哪止五色?分明是把整个惊蛰天气都化在墨里了。雨水多的年份,作品常带湿润的晕染;遇上旱春,飞白就多些,像干裂的田地上窜出的新芽。
章法布局藏玄机
好作品总在留白处做文章。右边可能突然空出大片,左边却挤着三五行小字,活像惊蛰时节的田地——这边还留着枯茬,那边已冒出嫩绿。题款也俏皮,有人偏在纸角盖个虫蛀状的闲章,有人故意把落款写得像蚯蚓爬过的痕迹,看着就让人会心一笑。
内容偏爱活物
"雷动风行""蛰虫始振"这类词儿最常见。有次见着幅妙品,上写"桃始华"三个字,那"华"字的最后一捺突然分叉,真像枝头突然爆开的桃花。还有人爱抄《月令》里的句子,墨迹未干时撒些细盐,晾干后显出星星点点的白,活似春雨打湿的杏花瓣。
用纸也带春消息
讲究的会用夹宣纸,两层棉料中间夹着草茎,写起来沙沙作响,恰似春虫啃食嫩叶的动静。更有人往砚台里调绿茶汁,写在泥金笺上,远看金光里泛着绿意,近闻还有股雨前龙井的清香。
这样的字挂在屋里,哪怕窗外倒春寒,看着也觉暖意融融。去年惊蛰在城南茶楼见着幅字,写的是"草木萌动",那"萌"字的两横竟真像两片小叶子似地往上翘,逗得围观茶客都笑说:"这字怕是要从纸上长出来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