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这个时候,天气渐渐暖和起来,草木萌发新绿,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用各种方式怀念先人、感受春天。
扫墓祭祖
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家家户户带着鲜花、纸钱和供品来到先人墓前,拔除杂草,擦拭墓碑,摆上水果点心,点燃香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老一辈人常说"清明不祭祖,不如猪狗",虽然现在年轻人观念变了,但这份心意始终没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扫墓,他总是一边烧纸一边念叨:"在那边别舍不得花钱啊",现在想起来既温暖又心酸。
踏青游玩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古人早就懂得清明踏青的乐趣。这时候公园里到处都是放风筝的人,天上飘着蝴蝶、老鹰、蜈蚣形状的风筝,孩子们跑着笑着,线轴转得哗哗响。江南一带还流行吃青团,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包着豆沙,咬一口满嘴都是春天的清香。去年我在西湖边看到个老奶奶卖现做的青团,她说:"艾草是清早带着露水采的,这样的才鲜嫩。"
插柳戴花
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刚抽新芽,柔柔软软的,人们喜欢折几枝插在门上,姑娘们会把柳条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我邻居李阿姨每年这时候都要在阳台种柳枝,她说:"柳树最好活,插土里就能长,看着它发芽,就觉得日子有盼头。"学校里的孩子还会玩斗草游戏,找韧性好的草茎交叉拉扯,看谁的先断,赢的人能高兴半天。
荡秋千
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在公园里的秋千总是排长队,小姑娘们荡得裙子像花一样绽开,男孩子拼命往高处蹬,都想摸到树梢的嫩叶。我们小区去年新装了秋千架,每天傍晚都听见孩子们喊:"再推高一点!"有个白发爷爷经常来荡秋千,他说:"小时候父亲给我扎的秋千,是用旧轮胎和麻绳做的,现在条件好了,可那份快乐还是一样的。"
吃寒食
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寒食节的传统,清明前一两天不生火做饭。提前准备好的冷食花样很多:鸡蛋染成红彤彤的,用毛线编成网兜装着;蒸好的面燕子用枣子做眼睛,活灵活现的;还有撒着芝麻的薄饼,咬起来咯吱咯吱响。去年我在山西吃过一种寒食,是用小米面和野菜蒸的糕,放凉了切成块,蘸着蜂蜜吃,甜中带着淡淡的苦味,老板娘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吃法,能祛春火。"
清明就像一条纽带,连着过去和现在。当纸灰像一样飞向天空,当风筝线从指间轻轻滑过,我们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远去的身影,也更能体会眼前这份热气腾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