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二十八,一个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丰富民俗文化的日子。夏风轻拂,麦浪翻滚,田间地头飘散着新麦的清香,老人们常说"四月二十八,神仙也馋新麦粑",这个藏在农历中的特殊节点,在南北大地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麦王诞辰
在华北平原的村庄里,这天被称作"麦王节"。农人们用新收的麦子蒸成开花馒头,点上胭脂红的吉祥印,摆在院中供桌上。张家大娘总会多蒸几个,让放学归来的孩子们捧着热乎乎的馒头,嚼着甜丝丝的麦香。传说这天麦神会巡视田间,看到谁家馒头蒸得暄软,来年就赐予好收成。
药王晒袍
江南水乡则流传着"晒药日"的习俗。梅雨季来临前,家家户户把草药、衣被摊在竹匾里晾晒。苏州古城的李爷爷每年这天都要翻出祖传的《本草拾遗》,把发黄的药书页摊在八仙桌上。街坊们常打趣:"老李头晒的不是书,是老祖宗的智慧呢!"
嫁毛虫
湘西山坳里保留着有趣的"送虫节"。苗家阿妹们用彩纸折成小毛虫,系在树枝上唱着:"四月二十八,毛虫嫁远方"。寨子里的孩子举着挂满纸虫的竹竿,欢笑着跑过梯田,仿佛真能把害虫都赶跑似的。晚上全寨围着篝火吃五色糯米饭,米香混着山风,飘得很远。
城隍出巡
闽南地区的庙会最是热闹。泉州老街的城隍庙前,八旬老人陈阿婆早早占好位置,等着看"城隍爷换新袍"的仪式。绣着金龙的轿辇经过时,小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嬉闹声和鞭炮声混成一片。阿婆说:"看着这红火场面,心里就踏实。"
这些藏在农历里的老讲究,就像祖母针线筐里的五彩丝线,把平凡的日子绣得活色生香。如今虽然少了些旧时仪式的隆重,但在很多地方,人们依然会在这天磨新麦粉、晒冬衣,或只是给远方亲人捎句"四月二十八了,该换夏被了"。这些细碎的牵挂,让这个日子始终带着人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