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尽春来五行吉凶_腊尽春来成语故事

小编

腊尽春来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冬天过去,春天到来,象征着困境即将结束,希望即将到来。它在五行学说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和应用。以下将详细介绍腊尽春来的意思、出处、在五行学说中的关系及其文化影响和现代应用。

基本解释

意思:腊尽春来,指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回来了。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困境即将结束,好事即将发生的情景。

出处:该成语出自唐代孙道绚的《菩萨蛮·梅》:“阑干六曲天围碧,松风亭下梅初白。腊尽见春回,寒梢花又开。”。

其他出处

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中提到“且说腊尽春来,到了正月初四日。”。

宋代刘辰翁《花犯》:诗中写道“期腊尽春来事宜早。”。

五行属性

腊(火):腊月对应的五行属性是火,象征着热情和活力。

春(木):春天对应的五行属性是木,象征着生长和希望。

相生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木)生腊(火),腊(火)生夏(土),夏(土)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

五行相克关系

相克关系:根据五行相克理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春(木)克腊(火),腊(火)克秋(金),秋(金)克冬(水),冬(水)克夏(土),夏(土)克春(木)。

文化影响

诗词引用:腊尽春来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常被引用,如宋代刘辰翁的《花犯》中提到“期腊尽春来事宜早”,表达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期待。

成语接龙:腊尽春来在成语接龙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如“腊尽春回”等。

现代应用

励志用语:腊尽春来常用于励志和鼓舞人心的场合,表示在困境之后会有新的希望和机会。

季节变化描述:在描述季节变化时,常用腊尽春来来形容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如“随着腊尽春回,大地逐渐回暖”。

腊尽春来不仅是一个描述季节变化的成语,其在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关系也为人们提供了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见解。这个成语在文学、诗词和现代语境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腊尽春来时,有许多传统习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

1. 喝腊八粥:腊八节最核心的习俗是喝腊八粥,寓意着丰收和吉祥。

腊尽春来五行吉凶_腊尽春来成语故事

2. 吃腊八蒜:在华北地区,腊八蒜是一道流行传统小吃,象征着家庭经济管理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

3. 吃腊八豆腐:在安徽省黟县地区,腊月初八家家户户晒制“腊八豆腐”,寓意着新年的到来。

4. 腊八面:在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在腊八节吃腊八面,寓意着团圆和温暖。

5. 腊八水饺:北方地区还有腊八节吃水饺的习俗,寓意着祭祀祖先和神灵,以及团圆和温暖。

6. 腊八祭祀:古代腊月初八举行隆重大祭,祭祀祖先和百神,祈求神灵保佑,降吉祥于人间。

7. 赏雪景:腊八节正值冬季最寒冷的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下雪,人们出门赏雪、堆雪人、打雪仗,感受冬天的乐趣。

8. 粘火勺:在一些地区,腊八节要吃一些粘性大的食品把下巴粘住,粘火勺就是北方传统的腊八节食物。

9.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寓意着连年有余。

“腊尽春来”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农历十二月过去,春天再次到来的景象。它通常用于描绘季节的更替,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以下是关于“腊尽春来”成语的出处和用法: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且说腊尽春来,到了正月初四日。”

唐·孙道绚《菩萨蛮·梅》:“阑干六曲天围碧,松风亭下梅初白。腊尽见春回,寒梢花又开。”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春天来了。

例句:凌力《少年天子》第八章:“今当腊尽春来,寒暖交替之时,圣躬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