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出殡是送别逝者的重要仪式,承载着对亲人的哀思与敬重。这一过程讲究庄严肃穆,规矩和禁忌代代相传,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庇佑。下面就来聊聊这些老辈人常念叨的讲究。
时辰要选对
出殡时间通常由风水先生根据逝者生辰八字推算,一般选在清晨或上午,寓意"向阳而行"。忌讳正午(阳气太盛)和深夜(阴气过重),尤其要避开"冲煞"时辰,比如与家属生肖相冲的时间。有些地方还讲究"三日而殓",即去世后第三天才出殡。
孝服有讲究
直系亲属要穿白色麻布孝服(现代多简化为黑纱),儿子戴"梁冠",女儿扎白头绳。忌讳穿鲜艳衣服,尤其不能穿红色。孝服要完整,不能有破损或随意脱换。现在很多家庭会准备一次性孝衣,仪式结束后统一焚烧。
抬棺不能停
棺材起灵后必须一路抬到墓地,中途不能落地。万一需要休息,要用长凳垫着。抬棺人数多为双数,常见8人或16人。行进时长子要捧遗像走在最前,家属按亲疏顺序跟随,最后面是送殡亲友。路上遇到桥梁要喊"过桥了",提醒逝者"跟紧"。
哭丧有禁忌
哭丧是表达哀思,但忌讳眼泪掉在棺材上(传说会困住亡魂)。孕妇、来月事的女性不宜靠近棺材。现在很多家庭改用默哀或鞠躬代替大哭,既庄重又避免过度悲伤。
物品要备齐
传统要准备"引路钱"(纸钱撒在路上)、"打狗棒"(防恶犬拦路)、"倒头饭"(供逝者食用)。现代简化成携带遗像、骨灰盒、供品三样。所有殡葬用品不能带回家,包括孝服、花圈等,通常就地焚烧或丢弃。
返程不走原路
送葬队伍返回时要绕道走,不能沿去时的路线回家,这叫"不走回头路"。进门前要跨火盆、拍打衣服,象征祛除晦气。现在很多小区会在楼道准备艾草水供洗手。
这些不能做
- 出殡当天不能吵架或说晦气话
- 孕妇、婴儿不宜参加(各地风俗不同)
- 生肖相冲者要回避(提前查黄历)
- 不能突然喊活人名字(怕魂魄跟错)
- 照片、镜子都要用布遮盖
随着时代发展,很多繁复的仪式已经简化,但核心的尊重逝者、安抚生者的内涵始终未变。现在提倡厚养薄葬,不少家庭选择树葬、海葬等新形式。其实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真心实意的缅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