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来历与故事 大暑三候是什么

小编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它不仅是一个天文和气象现象,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以下将详细介绍大暑节气的来历、三候及其相关故事和习俗。

古代观测与划分

古代观测:大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人对天文、气象和物候的长期观测与总结。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大暑定为每年阳历的7月23日前后,此时天气最为炎热,阳光最为猛烈,气温最高,湿度也达到顶峰。

节气划分: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湿热交蒸

高温与湿度:大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雷暴频繁是其主要的气候特点。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高温酷暑之中,农作物生长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旱、涝、风灾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湿热交蒸:大暑标志着“湿热交蒸”达到顶点,天气炎热且潮湿,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

一候腐草为萤

萤火虫的出现:大暑时节,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成的。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孵化而出。

大暑节气的来历与故事 大暑三候是什么

自然界变化:这一候描述了萤火虫的出现,反映了夏季高温和湿度适宜的生态环境。

二候土润溽暑

土壤湿润:大暑时节,土壤浸润,空气湿热,降雨多,土壤、空气湿度大,温度高,是农作物疯长的时刻。

农作物生长:溽暑意味着暑湿之气,指盛夏时期,土壤的高温潮湿条件有利于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

三候大雨时行

雷雨频繁:大暑时节,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天气过渡:这一候预示着大雨将频繁出现,使暑湿减弱,天气逐渐向立秋过渡。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烧伏香

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斗蟋蟀

大暑节气时,乡村田野的蟋蟀最多,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车胤囊萤

东晋时代,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有一个叫车胤的人,因家境贫困,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看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于是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袋子里作为照明工具,从此学识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学者,并步入仕途。

杨志押送生辰纲

北宋时期,杨志押运价值十万贯的金银财宝给蔡京祝寿,正值大暑时节。由于天气酷热,杨志一路上处处小心,但最终还是被晁盖、吴用等人在黄泥冈用计劫走了生辰纲。

闻一多《大暑》

现代诗人闻一多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时,创作了一首现代诗《大暑》,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暑时节的独特感受。

大暑节气不仅是一个天文和气象现象,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通过了解大暑的来历、三候及其相关故事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是如何顺应自然、指导农事活动的。大暑节气的湿热交蒸、萤火虫的出现、土壤湿润和大雨频繁等自然现象,都反映了这一时节的独特气候特点。大暑节气的各种习俗和历史故事,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大暑节气,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炎热夏季的应对方式,也蕴含着对健康和丰收的祈愿。以下是一些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饮伏茶: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具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会三五成群,结伴喝伏茶,享受一份清凉与闲适。

晒伏姜: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晒好的伏姜,具有温暖脾胃、祛风散寒的功效。

烧伏香:大暑这天,许多地方有烧伏香的习俗。人们会在这天去庙里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吃仙草: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送大暑船:在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渔民们会在大暑这一天,制作一艘大暑船,上面装载着各种祭品,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最后将大暑船放入海中,寓意着送暑保平安。

吃荔枝:在福建莆田,有在大暑这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据说吃荔枝可以滋补身体,而吃羊肉可以驱除体内的寒气。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养生应注重防暑、祛湿、养心、调饮食。以下是几个养生要点:

1. 防暑降温: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如穿透气衣物、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等。

2.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富含水分且易于消化,如西瓜、苦瓜、黄瓜等,有助于清热解暑。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和烧烤类食物。

3. 适量运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避免在烈日下进行高强度运动。

4. 情绪调节: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5. 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早起,保证每天6~8小时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

6. 健脾养胃:大暑时节湿气重,应注重健脾利湿,可适量食用薏米、赤小豆、山药等食物。

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农作物生长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高温、干旱、洪涝和病虫害等挑战。以下是大暑节气常见的农事活动:

1. 田间管理:大暑期间,农作物生长迅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包括浇灌、防虫、锄草、松土等,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2. 防旱排涝:由于高温蒸发快,田间水分消耗大,农民需要及时进行灌溉,同时在发生洪涝时,要做好排涝工作,防止作物受损。

3. 病虫害防治:高温多雨易导致病虫害发生,农民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落叶等病虫源,并喷洒药剂防治。

4. 施肥:大暑期间,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需要补充营养,结合灌溉进行追肥,以促进作物生长。

5. 采摘和销售农产品:随着夏季的到来,各种夏季水果和蔬菜开始成熟,农民会采摘这些农产品并进行销售,以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