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她梦见父亲坐在老藤椅上剥橘子,阳光透过窗户在他手背上跳跃,就像十年前每一个平凡的午后。醒来时枕巾湿了一片,窗外正下着淅沥的雨,恍惚间还能闻到记忆里淡淡的橘子香。
未完成的告别
父亲走得太突然,脑溢血带走了他,也带走了说再见的机会。梦里他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后领还有她初中时不小心勾破的小洞。这种梦反复出现,有时是在厨房煮她最爱的鱼汤,有时只是沉默地擦着自行车。心理老师告诉她,这是潜意识在弥补现实的遗憾——那些没来得及一起做的事,没说完的话,都在梦里悄悄续写。
藏在细节里的爱
最近一次梦境里,父亲把温热的豆浆推到她面前,杯底压着张纸条:"别总熬夜"。这个场景从未真实发生过,却融合了所有关于父爱的记忆碎片:初中晨跑前永远晾好的温水,大学时快递来的护眼台灯,甚至他病中颤抖着手给她披外套的触感。这些细节在梦中被重新编织,比任何安慰都更有温度。
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村里老人常说,逝去亲人会托梦回来。她开始留意这些梦境带来的变化:雨天会莫名买回父亲爱的桂花糕,听到咳嗽声下意识想递润喉糖。最奇妙的是整理旧物时,竟在字典里发现夹着的银杏叶,背面是父亲歪斜的字迹"给囡囡的秋天",而那天她刚梦到和他捡银杏。这些巧合让她相信,有些联系从未切断。
与自己和解的路
连续三个月记录梦境后,她终于能在梦里主动问出那句"爸,你过得好吗?"。醒来不再哭泣,反而像收到远方家书般踏实。现在她会对着空椅子说说近况,把炒糊的菜拍照"发"给父亲——就像他从未离开。心理咨询师说这不是逃避,而是找到了与哀伤共处的方式。
清晨的闹铃响起时,她正梦见父亲在阳台修剪茉莉花。半梦半醒间,似乎听见他说"要开花啦"。起身拉开窗帘,去年栽的茉莉果然冒出星白花苞。风铃叮咚作响,像是来自远方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