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的第一夜,屋里静得能听见香烛燃烧的噼啪声,亲人们红肿着眼睛聚在一起,这时候最需要有人守着那盏长明灯,陪老人走完人世间的最后一程。
谁守夜?
通常是儿子或长孙。老传统里认为男丁守夜能镇住场面,但现在很多家庭也不讲究这个了。女婿、侄子或者关系近的晚辈都能守,重要的是有心。记得我大伯走的那晚,他女儿(我堂姐)硬是抱着孝布坐了整夜,谁说女儿不能守?她只说:"我爸怕黑。"
女儿做什么?
1. 整理遗物要细心
老人贴身的衣服、眼镜、老怀表,这些别急着扔。隔壁李奶奶的女儿收拾时,从棉袄内衬摸出张泛黄的粮票,后来裱起来成了传家宝。梳妆台抽屉底下的药方、褪色的照片,可能都是老人最舍不得的念想。
2. 孝衣要穿得周全
现在不兴披麻戴孝了,但白衣白鞋得有。王婶家闺女在城里赶不回来,连夜让跑腿送了套素色衣裤,袖口缝上一小块黑布,这也算心意。记得备条白毛巾,哭的时候别用红纸巾,老一辈忌讳这个。
3. 待客茶水不能断
来吊唁的亲戚邻居,女儿得挨个敬茶。茶叶要最普通的茉莉花,别泡龙井——显得不庄重。刘爷爷去世时,他小女儿端着茶盘腿都站肿了,却记得每个叔叔阿姨的喜好:"张姨胃寒,您这杯我特意晾温了。"
4. 心里话要趁早说
火化前夜,女儿该单独陪老人说说话。周家阿姨对着冰棺唠叨了三小时,从"您藏我高考准考证"说到"去年饺子馅咸了",后来她说,那股堵着心的劲儿突然就松了。
5. 准备五谷粮
抓把大米小米装红布袋,放骨灰盒旁边。陈姐在殡仪馆现找超市买,结果只有精装有机米,她急得直哭,管事的老师傅摆手:"傻闺女,你爸小时候吃糙米长大的,装这个他才认得。"
守夜那晚,灵堂的蜡烛会突然爆个灯花,老人说这是逝者满意了。其实哪有什么规矩比真心更重要?重要的是让老人知道,这世上永远有人念着他。就像赵家阿婆常说的:"孝心不在形式上,在眼泪的温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