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笼高挂,年味渐浓时
每逢春节,大街小巷便亮起红彤彤的灯笼,像一串串熟透的柿子,暖了寒冬,也映红了人们的笑脸。可总有人嘀咕:"这灯笼一旦挂上了,是不是就得年年挂?不挂会不会少了点啥?"
答案:不必强求
挂灯笼本是图个喜庆,若硬要当成"任务",反倒失了本意。老一辈常说"年年有余",可没说"年年有灯笼"。比如张家去年搬了新楼,门口挂了两盏宫灯,今年孩子高考,全家回老家住,灯笼自然没挂——可谁会觉得他家不够热闹?李家倒是年年挂灯,但夫妻俩为"买多大尺寸"吵得脸红,这灯笼倒成了负担。可见,挂不挂灯笼,全看心意。
风俗会变通
传统从不是铁板一块。我外婆回忆,她年轻时物资紧缺,用红纸糊竹篾代替灯笼;现在有人用电子灯笼,能亮一整月不费电。北方雪大,灯笼易被风吹坏,许多人家改挂剪纸窗花;南方潮湿,布艺灯笼更受欢迎。就连挂的时间也灵活:有人腊月廿三就挂上,有人除夕当天才布置。风俗本该像活水,随着生活流淌。
比灯笼更重要的
邻居王叔去年没挂灯笼,却在院里扎了盏冰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比灯笼还亮堂。对门李婶用辣椒串和玉米辫装点门廊,远看比红灯笼更抢眼。表姐干脆带着全家去旅行,朋友圈里晒的洱海烟花,比任何灯笼都鲜活。年味不在形式,而在团聚的温度。
灯笼是年的注脚,不是标准答案。若得闲情,挂一盏添彩;若无暇顾及,一盏暖茶、一副春联亦是团圆。就像那首老歌唱的:"只要心意到,清水也甜到老。"